“婆婆,我们让位子吧”
好儿有一些行为,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教育她,只是她自己观察模仿的结果。有时,我甚至在怀疑,孩子身上某些心性是不是天生的。
有一个周日下午,好儿和婆婆一起从泰州回姜。那天因为我出差了,加之好儿说她喜欢坐公交,于是一老一小便选择坐公交车回来。我猜想,好儿之所以喜欢坐交,可能是公交上人来人往,比较热闹。爱热闹,本来就是小孩儿的天性。
据说那天她们刚上车时,人并不多,好儿和婆婆都有座位。可能是以往她们上车时有人给尚是婴儿的郑好让过位子,她便以为先上车的人要为后来者让座。于是,好儿一坐下来就对婆婆说:“过会儿有人上来,我们就给人家让位子吧。”
后来,车上的座位逐渐被坐满了。当一个五十多岁妇女站到好儿身旁时,小东西便主动让出了座位,坐到了婆婆的腿子上。人家感动不已,直夸她小小年纪真懂事。过了一会儿,好儿见又有人上来了,便对婆婆说:“婆婆,我们让位子吧。”看样子,她是让位子让出瘾了。其实她自己还属于”弱“者,该是别人给她让座的年龄,但她观察到车上有人给她让过座,有人给别人让座,于是觉得自己也该遵守这个社会规范。
看来,这个世界给孩子看到什么样子,孩子就会用她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复制世界。
这小东西家里人多时,蛮气就比较重,动不动就撒娇,不怎么听话。可是当家里只有一个大人陪伴她时,只要跟她招呼一声,她就特别配合。
记得有一天,婆婆很早就出门体检去了,陪她起床、洗脸、早餐等一系列的打理活儿就落在一我个人身上。如果小东西不配合,很难准点送去上学。起床时,我边给她穿衣服边打“预防针”:“今天就婆嗲一人在家,你可要听话哦。”小东西使劲地点点头。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是守信用的。从起床到出门去上学,中途没有丝毫的磨蹭,就像个大孩子一样配合着我陪她完成一整套流程,出门时间竟还比平时提前了许多。
妈妈和婆婆也有类似的经历,都觉得这孩子比较善解人意。这是与生俱来的,还是环境的熏陶?
每个生命都要经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善良是一个人迈向社会的永不失效的通行证。从小在孩子里心田里埋下善良的种子,这当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但愿好儿能带着她已经拥有的这份善良,去融入她要步入的社会。
“今天淌的是真汗”
我们所在的陈庄新区,居住条件一般,但楼前屋后空地很大,邻里之间相互串门方便、频繁。每到傍晚, 老人小孩都聚拢到楼前的空地上,嬉戏,聊家常,十分热闹。
很多时候,好儿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后,就和邻居的李思源一起,在小区的空地上疯玩。前天,气温突然飙升,两个孩子运动量又比较大,不一会平时儿就出了不少汗,内衣都湿了。
给好儿换内衣时,她突然说:“今天淌的是真汗。”“今天怎么就是真汗?难道还有假汗?”“有,在幼儿园睡觉时淌的是假汗。”“假汗是什么?”“是尿湿的。”听了好儿的这番话,我们感到特别惊讶。
关于好儿的“淌汗”一说,这里面有一个秘密。这小东西平时尿点比较密集,一不留心就容易尿裤子,在幼儿园午睡时经常会尿床。为了顾及好儿的面子,幼儿园的老师们就骗她说,内衣湿了是因为睡觉时淌的汗太多了。每次接她回家时,只要看到内衣被换下来了,我们就知道小东西一定又尿床了,她也会主动“汇报”:“今天又淌汗了。”
本以为老师们为她编造的这个美丽谎言,可以瞒住这个小东西的,谁料想早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了。她是故意在配合着大人的表演,还是哪天突然间顿悟到了淌汗后面的秘密?
原来,我们眼中的小孩子,真的不可捉摸,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已经看破了大人们的把戏,只是她没有立马点破而已。
其实,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以前,我一直对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个观点持怀疑的态度 。现在细细想想,儿童的世界真的值得我们成人敬畏。
“我要堆三个雪人”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鲜有不喜欢下雪的孩子,雪是上帝送给儿童的一份冬季大礼。
去年冬天那场大雪刚下时,我就答应要陪好儿堆个雪人,小东西也被我的承诺撩拨得心驰神往。雪后第二天,考虑到交通安全因素,全区的中小学幼儿园都放假了,好儿自然就呆在家里歇着。那天机关照常上班,我去上班时好儿尚在梦中,陪她堆雪人的事就耽搁下来了。
我平时有午睡习惯,只要不是天塌下来,一定要过足午睡瘾。那天中午,想着陪好儿堆雪人的事,便毫无睡意。我知道答应了孩子事,就该兑现。再说,现在的冬天已经变得十分古怪,能下一场大雪真的机会难得,错过了一场雪,可能就要错过一年、两年,属于童年的美好时光本来就很短暂,好多事情是等不起的。
因此,那天在单位吃过饭后,我就匆匆赶回了家。好儿一听说我回来陪她堆雪儿,立马像打了鸡血一样来了精神。我俩在门前的雪地里折腾了个把小时,总算堆出了一个有些“人样”的雪人。小东西还找来盆子、红丝带、树叶等物件,为雪人美化装饰。
霜前冷,雪后寒。堆完小雪人后,我想让小手小脸已经冻得通红的小东西到屋里暖和暖和,谁知她就是不肯。她说雪人一个人在那里孤单,得有人陪着。她干脆从屋子里搬来了小凳子,坐在了雪人的身旁。这个小东西脾气有些倔,她认定的事一般很难改变,除非你想个法子转移她的注意力。
我们的雪人堆在楼房背阴的地方,加之寒风凛冽,好儿在雪人身旁坐了一会儿,便回屋了,估计她也被冻得吃不消了。不过,她回屋后并没有消停下来,一直站在窗户前朝雪人望着,嘴里还嘀咕着:“我要看着雪人,不能被人家欺负了。”
过了一会儿她又来了新的主意:“我要堆三个雪人。”“为什么,一个不就行了吗?”“这个是雪人宝宝,宝宝得有爸爸妈妈陪着。”
宝宝得有爸爸妈妈陪着?这是不是说的她自己?两岁之后,好儿就到姜堰来上幼儿园了,不是每天都可以和爸爸妈妈见着面。每次双休日她和爸爸妈妈分别时,能明显看出她的情绪十分低落,一副依依不舍、无可奈何的样子。有时,周日晚上女儿开车送她来姜堰,她就闹着不让妈妈离开。
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之情是割舍不断的,血缘之爱是其精神生命生长发育不可缺失的养分。好儿要堆三个雪人念头的背后,透露出她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有时,我们也逗她:“你就跟爸爸妈妈一起在泰州吧。”“不行,我要婆婆婆嗲也在一起,一家人都在一起。” 小东西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心里觉得暖暖的。用她婆婆的话说,好儿我们没白惯。
“这是我画的超级大怪兽”
喜欢涂鸦,可能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常看到有小孩的家里,墙壁上、床头前都会留下小东西们的“杰作”。在成人看来,这哪里是什么画,只是惨不忍睹的“破坏”,而在儿童的眼里,却是能令他们醉心的童话世界。
好儿会走路后,也爱上了画画,不过起初只是拿起笔随意乱画一气,毫无章法可言。纸上画画还不过瘾,衣服上、沙发上,只要能够着的地方,都信手画上几笔,常常弄得自己也“花”了脸。
后来,女儿把小东西送到培训班上学画画了。也不知是培训班的老师为了哄家长高兴,还是好儿真的在这方面有点禀赋,她每次的培训现场作业,都有点画的味道了。尽管我们还不能理解她究竟画了啥,但看得出来她是用自己理解在画了。用培训老师的专业术语说,这孩子线条感很好。
前些日子的一个周六的晚上,好儿又来了画画的兴致,搬出各种颜料,开始了她的“创作”。胡乱地忙活了一阵后,画纸上呈现出了多种颜色混杂、多个线条交织的“画”。她自己兴奋地对一家人喊道:“这是我画的超级大怪兽。”这所谓的画,称之为超级大怪兽,还是恰如其分的,因为怪兽的形状如同鬼一样,可以任意去想象。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好儿画的东西开始有些形了,她已经能够对着一些简单的物体、简单的儿童画依要画葫芦了。比如,上个周末画了一个小孩,已经有了基本的人形。她还能对着茶杯、滑板车等物件,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大致的轮廓。
画画,是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体现。很小的时候,孩子的画之所以是杂乱无章的,这是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混沌的,他们的心智根本不能理解世界的秩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逐渐趋向于精确。
观察儿童的画,也是成人走进儿童世界、理解儿童的一种方式。其实,有时成人的内心世界,也是通过某种动作、言语等符号透露出来的,很多高明的心理学家,也是通过让对话者画一画的方式,来推测、窥探受访者的心灵世界。
好儿对画画的兴趣能维持多久,不得而知。但只要她愿意,我们会鼓励她一直画下去,不为将来专一走上从艺的路,只为找到一种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窗口。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几乎成了我们家好儿的口头禅。 只要找到玩伴,她就会提议一起做游戏;只要做起游戏,她就会沉浸其中,不亦乐乎。
我也是好儿相中的玩伴之一,经常被支使充当她设定的游戏情景中的某个角色。这小东西做起游戏来特别投入。比如,我们一起做买卖的游戏,她当杂货店的老板,我做买东西的顾客。床头上贴着的那些水果、生活日用品小贴画儿,就是她要出售的商品。游戏开始,她就像模像样地介绍商品、礼貌对话、完成交易。如果你在一旁看她“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的样子,一定会忍俊不禁。
最好玩的是,她有时会把游戏当成真实的生活。记得有一次,我们带她到超市去买东西,好儿竟然主动去“付费”:她将小手伸进自己的小口袋做掏钱状,然后把攥紧的小拳头伸向营业员阿姨说:“给你钱。”打开小手,其实什么也没有。她的这一举动,把周围的人都笑翻了。我们平时在家里做买卖的游戏时,并没有真的拿钱出来交易,只是做个给钱的动作而已,想不到小东西竟把游戏的方式用到了这儿。
做游戏当然离不开玩具,玩具的丰富性决定了游戏的多样性。家里人出差,首先想到的是给小东西带个玩具。有时带她出去玩,只要看到好玩的东西,就赖在人家摊位前不肯离开,嘴里还嘀咕道:“不买不行。”日积月累,我们家里玩具的品种实在是太多了。
游戏可以愉悦儿童,也可以发展儿童。儿童生活中的问题,完全可以用游戏方式解决。 好儿平时吃饭不怎么认食,这也是这小东西不长肉的主要原因。有时我试着用游戏方式陪她吃饭,效果十分明显。
好儿不喜欢吃蔬菜,我便夹起青菜抖动着说:“快来看看,这青菜像什么?”小东西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像不像一只绿色的蝴蝶?”“像。”“蝴蝶现在要飞了,它想飞到宝宝的嘴里去?”她很乐意地张开小嘴,把青菜吞下去了。她不想吃木耳时,我就哄她那是一只只小船,想开到宝宝的肚子里去。再在“小船”里装些“花花草草”,便又对吃大蒜感兴趣了。
从陪伴好儿的经历中,我感悟到:游戏是儿童存在的重要方式, 一切教育目的都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实现。
无游戏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