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恍半个月过去了,上周并没有写什么东西,内心中有那么一点点小愧疚,忽悠自己是很愚蠢滴(工作总结不算哈〜)。
最近工作略投入,早上在想码,白天在打码,晚上在测码,不知不觉都快成“码爷”了,哈哈(捂脸)。
愉快的周末,自然醒的有点早,五点半。洗漱,运动,早餐,然后搞了两个多小时的房间卫生。厨房的污染有些严重,一大半时间都在清理它,每次使用后顺手擦一擦,可以做到零污染,但如果十天半个月不管它,就会脏到碰都不想碰。保持房间整洁,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始终物归原处,不要用哪丢哪。嘿嘿,生活也是一门学问,埋藏在各种细节里(很多朋友惊讶于我起这么早,实际上我只是很理性而已。都已经很自然的睁开眼睛了,身体所需要的睡眠已经足够了,干嘛还要在床上耗着呢,如果赖到中午,基本上一整天也就不知不觉的浪费了)。
下午两点,去参加了“葱课FDT读书分享会”,在去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活动,知道在家宅着也就那些事情,然后就果断的去了。当然,有意外的获,认识了一些不同领域的新朋友,以及对事物的一些不同见解。
突然之间发现,对于时间的安排,自己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倾向,那就是去尝试无副作用的未知。如果A事项已知结果,而B事项未知,那么我很大的倾向会选择B,然后就会得到意外的惊喜。其实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拓展方式,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探寻不一样的未知世界。随着这种拓展,自己的视野也会不断开阔,得到不断的提升。
对于学习,之前一直以为是把来自外界的输入给内化掉就好了,自己弄明白了不就OK了吗。然而,读了《和时间作朋友》之后,才知道还有个输出环节。在输出的过程中,会总结性的去整理知识碎片,通过逻辑梳理,得到认知的强化。而输出往往还会产生交流,交流的同时又是知识的再整理,能够不断的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想来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么弱,或许就是因为忽略了输出环节。所以3月20号,就给自己立了个写作输出计划,每周至少一篇有思想的文章,不管梳理的有多烂,大胆的抛出去就好。目前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既然提到《和时间作朋友》这本书,那就再多写些。
作者说到,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有三种:“体验”/“试错”、“观察”和“阅读”。
“试错”是“体验”的升级,就是通过亲身尝试去认知事物,根据其中的反馈获得经验和教训;而“观察”是对自我身体的延伸,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取经验和教训,来增加自己的知识。但这两种都有局限,因为“体验”或者“试错”都局限于个人的阅历,而且还有很多知识是没办法通过个人的亲身体验去获得的。比如,地球的构造究竟怎样,没有人有能力去体验;太阳的温度是多少,只能通过推测。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随着文字的海量记录与便捷传播,“阅读”便成了获取知识更高效的方式,突破了个体的局限,甚至跨越时空。所以如果你有“阅读”的良好习惯,那真是可喜可贺。
但,不管哪种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思考”,或者说“正确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思考中进化,思考才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尽管“阅读”很高效,但如果缺失了正确的思考,或许也就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与知识获取毫不沾边。
晚餐时间到,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