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王老师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这两本书作者不同,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也有差别,但书中的核心见解是如此接近,以至于我读书的时候不断互相参照阅读,以获得更能为我所用的理解。
这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语用”。什么是语用?当我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名词习惯性接受时,我没有发现它的奥妙,它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它和我对语文、语文教学的理解、反思擦肩而过。如此遗憾,又如此真实——当你熟极而流、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个概念时,其实你是错过了它。
我以前没有想过,“语言文字运用”,一个被我当成背景板的词语,竟然是我们语文教学与学习的核心概念,是解锁如今语文教育难题的一把钥匙;更进一步,它以一种理论的高度,来俯瞰、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学习。当我试图登上这个理论梯子,来审视一直以来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以及我所进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实践中的困惑,忽然觉得别有洞天——原来我在小学和初中接受的语文教育如此让人难以忍受,是因为它们其实以所谓的语文知识系统全面压制了学习者——“我”的存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是如此渺小,“我”感受到了莫名的痛苦);原来我在教学中试图以更简洁、更深入的所谓方法、思想来引导学生,有时让我欣悦,但更多时候成效不大——其实是因为我延续了一直以来我所受的教育模式的流毒——忽视语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我一直觉得我需要的是教学专业技能的增进、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但其实我更需要的是方向的转变——以真实的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我经受了“学习共同体”这个概念的洗礼,重新发现了学生,这让我既兴奋又惶惑,兴奋于“拨云见日”,一朝闻道;惶惑于仍然不知语文教学的路应该怎么走。现在,在王老师这本书里,在这本具体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书里,我发现了语文学科的“学习共同体”之路——首先是理论支撑——语用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在课程本质上就明确了语文学习必须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必须是主体性(学生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师生、生生、生本)的学习;其次是理论层面的操作指导——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具体语境中,不断体验语言文字和生活世界的对立统一(这也是在语用的高度的观照下,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矛盾),在这种语境中,在这种对立统一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我的理解中,语用就是在语文课堂上用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具体实践中,把握语用实质,探索着创造与文学习共同体,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的方向。
王老师这本书理论性很强,很多时候我是翻前翻后,“连断断连”式地前后印证阅读、思索,一旦明白某个问题,就觉得一下子豁然开朗,似乎明白了很多。但很遗憾,到现在为止,这本书还是有很多我读起来费力,其实没有真正捉摸明白的地方,这些地方需要我再读、思考,也需要我读其他书或在实践中来验证。
就读书验证来说,我觉得我现在在读的语文名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都在生动地演绎着“语用”这个主题,当我从“语用”这个高度来观照名师课堂,我对语文教学和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希望这种理解和思考能持续下去,贯穿我的学习和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