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县 城
县城,乡之头、城之末的地方。
生活在县城这一隅的人们也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状态之中。如若知足常乐,便有一份惬意、闲适和自在;若心比天高,会觉得怀才不遇,时常会有怨恨或遗憾;又若心性高,就会有趾高气扬、傲视一切的自我感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县城,这一特殊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位置,造就了一群特殊的人,特殊的生存状态、特殊的心理特征、特殊的文化……
小县城的房子、建筑比乡村高大、洋气,而在大城市目前又显得土气,低矮得多。县城的人,除了原县城这块土地上的“土著”,由乡变城自然转化为“城里人”外,就是由乡村考学、招工、招干到城里工作谋生的,在乡村搞经营发达了的,还有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论每个人走的是那条路,凡是能够在县城扎下脚的,在乡村人的眼里,都是能成人,头脑灵活,转得快、会来事的,乡下人往往会投以羡慕的眼神。也有从外县外市外省来县城做生意、搞经营或干工作的人,但毕竟是一部分,人数少。
小县城的人关系亲密,感情热乎。生活在小县城的人,由于同根同源,基于过去的同乡、同族、同窗,在一个县城又常常抬头不见低头见,工作上、生意上、生活上也常有交割、交流、交往,因此,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就显特别熟悉,特别亲、特别近。生活在小县城的人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条街巷或一个小区生活几年之后,感觉每个人都面熟、亲切。若是一个热心肠、见面熟的人,走过一条熟悉的巷子,见人打招呼,见人说上几句,一里路的巷子恐怕半晌也走不过去。这与一些大城市里的人户连户门对门共同生活几年都不知道相互之间姓什么叫啥名字,老死不相往来形成强烈反差。
小县城的人待人热情、热心。外地的同学、战友、亲戚回乡探亲,总要跑前跑后,热情招呼吃、住、行,生怕你回家乡受了冷落,生活上受了委屈。吃饭,总要找县城里最好的馆子,总给你找最能勾起你儿时记忆的味道。菜上桌、味飘香、酒下肚,县城人的热情定会让你热泪盈眶,情浓意切。一颗在外漂泊游子的心、无依无靠的情感,仿佛一下子都找到了归宿。这就是一个县城的独特的魅力。
小县城人的心是五味杂陈的。生活在县城的人们,离开土地又未远离家乡,生活习惯、文化影响都深深地扎根在乡村,而又受大城市风气开化的影响,由此,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观念、认知水平都有乡之头、城之末的痕迹。总处在乡与城的中间状态,处在摆脱与追赶的状态。回过头,有一种自豪、骄傲的心态,向前看,又处于一种自卑的心理,因此,是复杂而苦涩的。
小县城人的生活是单调的。一个小县城的经济发展是渐进的,社会变化也是缓慢的。人们的生活就像静静的河水慢慢向前,处在奋斗状态的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赶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境界,时刻处在忙碌之中。“三点一线”是生活的主色调。除了年轻人有着比较丰富的夜生活外,大部分人和乡下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小县城终究会走向自己的未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随着交通、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县城的生活环境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大城市出现的思想观念、经济业态、生活方式也可能在一个小县城里随之出现,会被县城的人们很快学习、引进、吸收或模仿,县城一定会渐渐地融入江河,汇入大海。
县城,是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