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养育孩子一定要知道的秘密
在一次课堂上,有人提起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叫做哈洛“恒河猴实验”,让刚出生的婴猴脱离猴妈妈的养育,由铁丝妈妈与绒布妈妈代育,实验期间,婴猴依恋“绒布妈妈”,只有在喝奶时才找身上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这种方式残忍且暴力,但揭露了母爱的本质。
被颠覆的观念:有奶就是娘
有奶不一定是娘,一种原本让人理所当然的观点又一次被质题时,我们要回过头品一品我们对孩子的爱,哪里出现了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施爱方有源源不断施爱的动机,作为孩子,他们受爱方也要有好的感受,这种两方之间的互动作用,才能使双方有爱与被爱的感觉。但实际生活中,往往是父母费尽心力,孩子却接收不到。
从关注行为到关注感受
我个人认为亲子关系中,父母要从关注孩子的行为移到到关注孩子的感受上来,不能在行为的层面上解决孩子行为的问题,无法实现目标,且事件永远无法解决。孩子变“坏”了,是行为上的表现,但耍让行为好起来,必须耍让孩子的感受好起来。孩子又会变“好”了。
我想通过一个例子,对以上观点做更深刻的.理解与诠释。举这样一个场景:
下班你回到家,刚进门后坐在沙发上,看见自己儿子正在看电视,你喊十岁的儿子帮你倒杯温开水,孩子倒水时,将水洒在地板上,塑料杯里仅剩下一口水时,孩子将水杯寄给了你。
你的表现可能有两种:一是你看起很生气,对孩子说,倒杯水这件小事都做不好,平做事怎么总是慌慌张张,急什么呢?这种对孩子的否定、打击、指责与侮辱,想让孩子纠错,你会发现孩子越来变得越“坏”了。
二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你开始问他,水是否洒在他的身上,有没被烫到,地上有水可千万别摔倒,摔伤会让爸妈心疼的,表扬孩子有礼貌,知道心庝父母,更懂事了,以后一定是位会照顾人。然后“让功揽过”,说是父母疏忽了,忘记水壶倒水时容易撒出水来。经过你的肯定、表扬、信任与期望后,你会发现,孩子变“好”了。
我们对孩子强烈的爱,为什么换了表达方式,结果捷然不同。
所以父母爱孩子,原来是让孩子有强烈的归属感,被父母尊重,被父母需要,内心有极强的安全感。重要的语言需耍不断重复。
那么爱是什么?
施爱方耍有爱的源源不断的动机
受爱方耍有被爱后好的心理感受
这也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