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局超越数据的时代,家长没格局,比没钱更可怕
格局超越数据
一个人的格局是默性知识的体现,是超越数据的。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手段和目标是给定的,并且是相同的,在同样的数据下,所有机械人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但人类做决策,恰恰是同样的数据和知识条件下,不同人做出的选择完全不一样,你不能说谁对谁错,甚至多数人觉得对的,反而是错的。为什么?因为人类决策不仅取决于数据、硬的知识,更依赖于个人对市场前景、技术前景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想象力、感知、判断力,其可体现一个人格局高低。
何为格局
(一)简单比喻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判断一个人格局高低:
当你站在山顶与山脚所看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可以理解为站在山顶看问题是有格局,而站在山脚看问题为没格局。
当你站在山顶看问题,你用肉眼与用望远镜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可以理解为用望远镜看问题是有格局,而用肉眼看是没格局。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有格局的人看到的是大整体。
(二)格局不可“道”,要靠观察与领悟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三)格局是默性知识,没法言传
迈克·博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性知识。默性知识是没办法进行有效传递,对决策非常重要,是所有知识的支配原则。最形式化与科学化的知识也是无一例外地遵循某种自觉或创造行为,体现的完全是默性知识。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是显性知识,但为什么是牛顿,而不是其他人发现万有引力?因为牛顿具备的默性知识。牛顿是如何发现万有引力的?我们不知道,他们也没有办法给我们讲清楚。格局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是默性知识,没法言传。
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
简单来说,就是想办法让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想的大。
家长的童年成长、个性特征、认知能力、教育水平和工作经历等不同,导致不同家长有不同格局,而家长的格局又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影响孩子未来达到的深度与高度。
而回到我们日常的家庭教育,家长一味与其他家长的孩子比成绩,给孩子上各类艺术班、补习班?只是看孩子的现在此时此刻?
家长是否了解孩子个性优势,让孩子在未来职业中既可以发挥个性优势又可以从事自己喜欢工作,让孩子在工作中自如应对上司与下属关系,让孩子组建新家庭后从容处理家庭关系等等。
以终为始,想让孩子有理想的职业、美满的家庭,此时此刻除了关注孩子成绩还更应该关注上文提到的默性知识的培养,而领导力是贯穿默性知识的主线,领导自身持续发展、领导上司与下属、领导家庭,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正是家长此时此刻的格局,站得高、看得远、想的大——培养孩子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