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会时,看见小朋友读书的画面,超级温馨。心里想的其实是如果以后结婚,我的小乖会不会也是这样的暖心可爱。
看着看着,场景是不是我想岔了,明明小朋友一边在读书,一边吃零食,眼睛还在滴溜溜的看其他地方。奶声奶气的读者课文,心思却不知道飞去哪里。大笑三声,单纯的小朋友还在用眼睛询问我为何突然就傻乐。
我们自己都知道,一个班级里有学霸的出现,必然会有一个学渣来衬托。为嘛同一个班级、同一群老师、同一批同学,会有两种极端不同的成绩出现?这里面,我们试着用其他角度来理解一下。
一:追求 人们每个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个隐性动机的存在,这句话大家还记得么?一个学霸给自己的定位是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而学渣有可能给自己的定位是不拖大家后腿的学生。两种思维框架束缚,学霸私下不断学习,温故知新;学渣上课偶尔听讲或者干脆不听讲,私下不认真看书。成绩测评出来后,学霸因为成绩前三而获得奖励,双重刺激让其学习更有动力;学渣因为成绩中下,偶尔的奋勇直追必然不够,又无法进行长时间的坚持,成绩慢慢滑炉,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二:及时反馈 我们试着假想:学霸A和学渣B两个人,在开学初都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A君告诉自己:我要好好学习,成为班级前十,然后限定每天学习的任务数目,以及周末的总复习。B君告诉自己,我要成为班级的前十,然而每天上课囫囵听讲,课后玩耍不够,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学习。每一次测评都是对学生阶段学习的反馈,正反馈次数越来越多,A君在所有人眼中已然是妥妥的大拇指,他享受着其他学生的崇拜以及老师的从优待遇,我想,如果不是刺激量超出他的可承受范围,他必然不会放弃这种优势,当成绩好成为理所当然时,呵呵,妥妥的所有权啊。
三:亲朋的助推 套用下吸引力法则,A君旁边大部分一定是同A君一样成绩棒棒或者其他方面特别突出的人做朋友,B君旁边也肯定一样,毕竟势均力敌才是状态较佳的相处之道。我们默认了一个班级两种成绩状态,那么也就从心底默认了两种人的相处之态。A 君在想放松学习时,他的朋友在认真复习;B君想学习时,他的朋友在认真玩耍。一种压力倍增,一种顺其自然,自然也就有差别对待了。
四:成者为王 一次测评,本质上是一场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输赢。每个人心里都渴望胜利,B 君也不例外。只是由于B君知道自己的底细,所以干脆就将自己角色转换:竞争者转向旁观者。放弃对前十的争夺,旁观这场战斗。A君呢?多少人想超越他,享受A君现有的崇拜,可是A君在一次次的成为胜利者时,那种“完美”是生活中的自然而然,谁还能夺走这种理所当然。
由于不是学霸,而是渣,所以内容有限,这一次只是非理性的尝试分析,以博大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