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顿悟与漫长的前奏
“活出来——打通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路径”这个题目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它有非常漫长的前奏和历程。可以这么说,这个题目,是被现实、被自己一点一点地艰难地挤压出来的。
那何谓“活出来”,我这里所谈的“活出来”,即活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活成你心中期待的自己。
去年七月底,我参加张文质教育研究写作班。因写作班赋能,我飞速成长,不久,也就是在9月22日,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就是要活出我自己》,在这篇文章中,我第一次强烈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我要活出自己,只做自己;我要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困境;敢于表达最真实的自我;我“不跪着教书”(吴非),要做真正的教育者。唯有如此,我才能真正快乐!
今年,六月八日,我读张文质老师的的《迷恋的教育学》p91,读到这样一段话:“也许,真正的教育确实要回到尘土,回到底层,回到赤贫,回到‘赤手空拳’,当然,同时,这也意味着回到心灵,回到精神,回到灵魂与信仰,从那里点点滴滴地重新开始一条路,难哉!壮哉!这样的教育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又终究是要失败的,终究是找不到出路的,终究是难以看到希望的,但在无数的终究背后,恰恰是需要人能够活出一格,能够自己活出一条道路,能够使自己也成为一条道路。在伟大精神的感召下,继续不懈地往前奔突!”当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像被雷电击了一样。我有太多的共鸣。我回忆自己从教十五年的经历,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读后感——读《迷恋的教育》之《让自己活成一条路》。在这篇文章中,我第二次提到“活出自己”。这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已开始进入活出自我、自我职业认同的圣地,不在乎身份和荣誉,人也慢慢自信和从容起来”。在这篇文章中,我已感受到“活出自我”与“自我认同”“职业幸福”是有关联的了。
7月11-13日,参加第十期张文质教育研究写作班,我鼓起勇气把我书稿的写作提纲发给张老师看,请他帮我取一个题目。张老师建议我,大致这个意思:可以从“活出一条路”这个方面去思考取题,而且这条路上鲜花逐渐灿烂起来。“活出自我”再一次击打着我的心灵。顺便提一下,在这次写作班中,韩素静老师也参加了。她的讲座深深吸引了我,她脸上洋溢的幸福感深深震撼了我。我当时想:一个年纪不轻的女人怎么可以活得如此幸福?我鼓起勇气加了她的微信。
7月21日,我又去惠州参加第八届教育行走活动,在这次教育行走活动中,我报名参加了“阅读——无限接近真正的教育”朗读活动。当时,每个参加活动的老师都要从张文质老师写的书中选一段话来读。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迷恋的教育学》p91的这段话来:“也许,真正的教育确实要回到尘土,回到底层,回到赤贫,回到‘赤手空拳’,当然,同时,这也意味着回到心灵,回到精神,回到灵魂与信仰,从那里点点滴滴地重新开始一条路,难哉!壮哉!”
在8月10日这天,也是新网师报名截止日,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新网师。虽然之前无数次关注过新网师,也有过多次想参加新网师的冲动。但最终让我决心参加新网师的,真的是因为韩素静老师。还是因为她身上散发出的无处不在的幸福气息征服了我。因为我发现这次新网师骨干教师的课程里有一门课的授课者正是她。
2023年秋季开学前的某一个早晨,我看到了新网师课程群里孙红老师发了这么一段话,这段话是赫晓东老师写的:“新网师秋季课程已开启,关于课程学习,给学员一些建议:第一.......第二,知行合一。要把书籍中的概念与现实(自我、孩子、学生)不断打通,避免纸上谈兵,空谈、玄谈。我们的学习最核心的还是要活出来,而不是空掌握一些理论、概念。(赫晓东)”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尤其是读到后半段那几句“要把书籍中的概念与现实(自我、孩子、学生)不断打通,避免纸上谈兵,空谈、玄谈。我们的学习最核心的还是要活出来,而不是空掌握一些理论、概念。”反复读着这几句,脑中立马浮现出张文质老师在《迷恋的教育学》p91那几句。又想到我这一年在教育现实中的生存境遇的改变,那份充分享受到“做自己”的畅快。张老师和赫晓东老师说的不就是同样一个意思吗?“活出来,成为你自己。”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道光,那条黑暗之门徐徐开启,一道金色的阳光刺眼地照着我。我顿悟到,心里惊呼:活出来,活出来,这就是打通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秘密通道啊。我在中国教育一线苦苦挣扎了15年,我一直追寻的不就是这个吗?我现在不正处在“活出来”的路上吗?
02“活出来”为什么这么重要?“活出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线教师“活出来”最要紧,这是打通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路径。为什么这么说,或者说,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活出来”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活出来”至少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出来”意味着我拥有了不被人讨厌的勇气。我只做我做自己。当我第一次在微信读书app读到岸见一郎写《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被深深吸引。后来又在钟杰老师的文章里读到案例和这样的语句“优秀的人要有不被人讨厌的勇气”。于是,我仔细揣摩,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我发现:我们很容易丧失自己的辨别力,容易被他人的“偏见”所左右,总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喜欢”而活。我意识到勇敢做自己非常重要,也能激发我巨大的潜能。在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中,我听了陈春华校长的讲座,她分享的霍金斯能量层级表让我无比震撼。这个层级表显示,当一个人拥有勇气的时候,他内心的能量才开始为正。是的,我意识到,我需要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勇气,更多的正能量,勇敢做我自己,成为我自己。渐渐地,我有了勇气拒绝别人不正当的要求。只要我认为是正确的事、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我开始有勇气不惧怕被人讨厌,勇敢做我自己、表达我自己。
第二,活出来意味着我开始拥有自由、毫无障碍表达自己的勇气,开始分享自己的公众号。
之前,我的口头表达没有被鼓励过。这主要跟我小时候有口吃有关。我一直惧怕口头表达。我有过被不公正对待的经历。有好几次,在公开场合,当我想表达的时候,我才刚开口,就被无端地拒绝。我深受伤害。在公开场合不敢进行口头表达的心里加剧了。可是,不准一个人讲话,这是多么残忍的文化氛围。我内心憋不住啊。于是,我转向书面表达,我一定要表达出来,我有表达的愿望,或则我会疯掉的。于是,我写日记,写教育叙事,悄悄写。每次写完一篇,我能得到巨大的满足。但那时,我依然不敢分享出来。
直到参加文质教育写作班,加了张文质老师的个人公众号后,有一次在他的公众号里读到他的文章《突破教育写作困境的三种途径》,他在文章中写道:“其实要达到写作的自觉,还要具有特别强烈的人跟人分享的意识,这样才可以主动去写,坚持去写。”之后,他在写作班现场又强调写文章一定要有“分享意识”。“不要怕得不到肯定和鼓励”,要“重新回到作为一个纯粹的写作者的路上来,努力去写,要写出自己的特点,主动拿出去跟人分享——不是怕人看,而是怕没人看。”在文质老师的鼓励下,在读了他这篇文章,我内心得到极大地疏导,于是,我第一次敢于把我写的文章主动跟人分享,真的像文质老师说的那样,我得到了许多“应有的、自然的、积极的”鼓励。这更加促进了我持续写作。我得到了更多的鼓励,更多的满足,更多的信心。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开始开公众号,写公众号,开始勇敢把我写的文章分享出来了。也开始主动把我写的公众号私发给我的好朋友分享,甚至发到同学群分享了。让我没想到的,我得到了太多的正面的、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更加坚定了我持续写作的决心、敢于分人分享的信心!同时,我发现,通过写作,我获得了更多的表达自由。
第三,“活出来”意味着我内心已开始拥有立足中国大地的“生存智慧”。
刚参加工作时,完全是懵里懵懂,到处碰壁。工作十多年后,虽然没人指点,可能有时他人有意指点、无奈自己悟性不高,依然磕磕碰碰。愚笨如我,也能渐渐悟出一些门道来。参加张文质教育研究写作班后,通过听张文质老师讲他自己的故事,再联系自己的经历,茅塞顿开。有一通百通之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不仅学会了辨别,同时也感觉到了生活之有趣,之奇妙。有一次,在微信朋友圈读到文质老师给普老师的私人微信留言:打打玩玩,玩玩打打,边玩边打,边打边玩。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是鲁迅说的,我联系现实生活想着这句话,觉得有趣极了。也顿悟到:这是一种多大的生存智慧啊!要想在现实生活中活得好,活得舒展,活得明白,我们需要的不就是这样一种智慧吗?“边玩边打,边打边玩”,多么活泼、灵动的生存方式,既不会把自己搞得过于死板、严肃、书呆子一样,也不会把自己搞得像老油条、不务正业、肆无忌惮一般。有一次想起这句话,我竟然想到了王小波的父亲,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他写他的父亲那类知识分子心里的那份恐惧不安、那份战战兢兢,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再默念这句话,我竟感慨这世间竟然有这样实用的接地气的生存智慧,笑意不自觉浮现在嘴角。生活,真是好玩又有趣啊。(这真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哈哈。)
第四,“活出来”意味着我已经拥有了更多彩的教育生活,更宽广的眼界,更有趣的灵魂,更豁达的心胸。
每次参加教育写作班我能见到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能听到许多震撼心灵的故事。参加教师推动力课程,听着专家们的讲座,又有不同的收获。参加教育行走,让我能从不同身份的教育同仁身上、站在不同的视角去认知、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有群里那么多次的教育行走预热前的分享,听着来自天南地北老师们的教育故事,心里的感动不是一点点。现在,通过加入各类读书或写作群,或是阅读微信朋友圈,几乎每天我都能读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同仁的故事,或是他们写的文章,或是他们正在开展的教育活动,或是他们参加的比赛,或是他们的心得感悟......想起这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我觉得:须知丰富多彩,亦是幸福的本源。我不再像之前家里学校两点一线。我的物理空间扩大了,我开始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线下活动。同时,我的心里视域也扩大了,因为网络和微信,我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写作共同体成员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创建一些阅读和写作共同体。比如,这个学期我开始创建的《奶蜜盐》家校共读共同体。吸引了来自我的家长、亲朋好友、邻居、同事,由最初20多人,到今天发展到85人。我们已共读了14天,每天都读,不间断地读。虽然只有14天,虽然每天我带领着大家读一小段,看似付出的都是我,但我却深深体会到,我其实才是最大的获益者。首先,这个共同体督促我每天阅读;其次,当共同体成员表达他们在共读中受益的时候,我是最开心的;当有新的成员希望加入的时候,我又无比开心。
是的,正是在参加和创建共同体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变得更丰富、更美好,我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新鲜、输入之中。因为在共同体中,我体会到了快乐、美好、接纳。我每天几乎无心去关注或计较生活中那些负面的东西,或者说,我更有力量、更有智慧去应对、处理生活中那些负面的东西。我对过去生活中一些不愉快的事、不喜欢的人也似乎更能理解、接纳了。我的内心拥有更多的阳光、更多的爱了。
第五,“活出来”意味着家庭关系的和谐。
对我而言,家庭关系的和谐是我幸福感重要的来源之一。在我这样一个家庭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是相对和谐的,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候,直面问题,不回避,我得努力调整自己,理性面对矛盾,想办法解决。
第六,活出来意味着:活在精神追求之中,抛弃荣誉、身份甚至一些利益等外在的东西。
现在,我在工作中,我努力地保持与孩子纯粹的交往,努力让自己变成“小孩”,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与他们游戏,帮助他们学习,陪伴他们成长。有一句话是这么说: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孩子,还是利益。现在,我在班级里,与孩子相处时,我很少生气或不高兴,因为我心里想的是“孩子”。比如,今天早读,我完全沉浸在、享受着陪伴孩子早读。但我们班没有被领导表扬,因为班上坐在后排的一个孩子在看漫画书,被领导发现了。领导还错怪我没有关注到这个孩子,没有提醒他拿出语文书来读。当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并没有生气,也没有责怪这个孩子。因为我深深地了解这个孩子,对于他来说,他能够坐在座位上看书已是莫大的进步了。而他手里的这本漫画书还是我亲自拿给他看的。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年级里唯一的一个。一年级时这个孩子完全坐不住,二年级时慢慢地能短时间在座位上坐得住。到了三年级,如今,他能坐在座位上看漫画书了。而领导是完全不知道这些的。
第七,活出来意味着知行合一。
我前一段时间有一次发信息给张文质老师,表达我“活出来”时的感受:当我“活出来”时,我有了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我这几天尝试再读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虽然只读了一点点,我突然发现,我完全认同了他们,他们讲得太对了。读他们的书如同喝蜜一般。当我没有“活出来”时,苏霍姆林斯基还是他,他的理论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觉得我发给张老师的这段话要表达的就是“知行合一。”我开始把我所懂的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并用理论指导我的教育现实,帮我解决教育现实问题。
比如我这几天的备课和上课,我总是会想到张祖庆老师,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张祖庆老师指导我如何备课和上语文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导我如何帮助后进生,如何帮助自己调节情绪、获得身体健康等。
03 我是怎么活出来的
我还是在引用早些日子发给张文质老师的微信来解释:我又想,之前那么多年,我都无法“活出来”,为什么去年遇见您,参加写作班后,只花了一年我就“活出来”了呢?有几个条件:在写作班中,您给了我许多实用的生存智慧;您让我拥有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写作班中我被看见了,被鼓励着,同时被指导;写作班后,您的书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还有,像今天这样,您给予我的鼓励和肯定……这一切,都在给我赋能,增加我内在的光明。这才是最根本的。
其实,参加文质教育研究写作班后,我还参加了教师推动力课程。今年,我还参加了第八届教育行走,参加了新网师。我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最多的是关于读书、写作、出书、运动的,我们谈论的都是教育的美好,都是如何让教育变得更美好。我真的几乎每天都是与美与爱同行,这让我的内心的光明越来越多。当我应付外在的种种现实时,我说话、处理事情也越来越有力量、有智慧、更轻松了。我的内心几乎没有内耗,我的心里空间越来越大,我将这些心里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努力工作、努力陪娃、努力阅读、努力写作......努力活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