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想看李光洙的综艺《种豆得豆》,看了介绍之后发现是罗英锡PD的作品,他是一个非常有自己的风格和极具创新意识的PD,为了不被行业龙头CJ控制内容,他加入了新的独立公司,我看到了罗PD的书,其中有一个slogan是,“工作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找到心动的感觉。”,我有点感触。
我的理解是,大部分工作是为了生活,工作会带来金钱,那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金钱这一因素我们可以忽略,但多与少可能会在我们内在真正追求的事物上有着质的区别。譬如,我十分care工作是否有挑战,因为挑战让我每天都处在拉伸区中,不断地扩大我的舒适圈,让我可以变得更能理解和掌握世界的运转规律,继而可以做出更多正确的决策,让我变得更好,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如果我在面对两个工作机会,A.极其具有挑战性,但工资不多,而B.极其无聊,但工资贼高,我可能会偏向A,因为B可能somehow可以达成我在物质上的目的,但这不是可持续的,也会在某程度上减少我追求精神目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内在追求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了个人对工作的选择。
而对罗PD的这句话,我的解读是工作不是为了阶段性的满足感,而是一种长久的、像恋爱一样让人持续心动的感觉,当你在恋爱的时候你才会花尽脑汁去把事情变得有意思和浪漫,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董宇辉在跟余华老师的访谈中也提到一个点,“现实生活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人活的越来越像机器人,而人却把机器人做得越来越像人。”,这个观点如果从社会效率上来说一点也不奇怪,非常符合发展所需要的因素,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人类需要更多标准和规范,需要更加地客观和合理,减少低效和主观的负面影响;但站在个体生命价值发展来看,我不觉得这是合理的趋势,至少现阶段不合适。原因是:1>机器人的成熟会取缔大部分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机会,意味着会产生大量的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降维就业就会导致人类的迭代,犯罪率的提高,人民生活的便利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在不同阶层中会呈现完全相反的正负相关关系,我们一直追求的公平和效率同步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2>个人都忙于寻找或加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防止被社会的科技迭代,没有心思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或没时间计较自己精神上的得与失,最后只能从金钱维度去衡量成与败。
在我看来,至少在中年的我看来,工作的本质就是人生角色扮演中的一项活动,多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什么是长期的可持续提供幸福感的,那就是我工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