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毕业季,就业市场的凛冽寒意在这火热盛夏显得尤为让人心焦。在众多求职意向中,进入体制内工作也是广大毕业生的一个备选项。为了给有意愿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年轻朋友提供参考,我想根据自身经历,谈谈人们对“体制内”工作的几点认识误区。我毕业后来到南方某一线城市,先是在各类企业工作了5年,包括外企、私企、上市公司,后考入当地事业单位,接着被抽调到上级行政机关工作3年。PS:本文讨论的“体制内”工作特指行政机关也即大家常说的公务员单位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关于待遇。我所在城市公职人员工资据说是全国最高的,实际情况可能既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吃香喝辣也没有很多哭穷帖说的那么惨。一言以蔽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工薪阶层里属于中等偏一点点上,如果非要和企业对比,科员的收入应该相当于普通民营企业经理级别的水平吧。面对奇高房价,如果一个家庭夫妻双公职的话勉强能供得起小三房,如果一方没有工作或者收入很低,单靠一个人的薪水是买不起商品房的。不要说什么灰色收入,八项规定后基本没有额外的福利了,端午不见一片粽子叶,中秋不见一个月饼盒。值得一提的是,体制内单位一般都有饭堂,相当便宜,象征性地收取点费用,大锅饭的伙食水平嘛,也就麻麻地了,不过对于就餐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不失为一大隐形福利。
关于工作强度。忙和闲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之间差异巨大,重要的岗位往往多线程同时工作,十个手指弹钢琴,轻重缓急自己把握,而某些清闲的岗位可能整整一个月都没事做,偶尔一两天不来单位领导也不会发现。这里有个很严重的误区是很多人都认为忙得狗一样的都是临时工,正式工喝茶看报悠哉悠哉。差矣差矣,绝大多数单位关键岗位挑大梁的都是在编人员,临时工一般只是打打下手帮忙敲敲边鼓。原因很简单,首先是能力问题,在编人员都是身经百战百里挑一考进去的,临时工基本都是领导关系安排进来的,所以不管是从学历、工作能力还是责任心各方面,前者都更胜后者一筹。其次就是待遇问题了,临时工的工资一般是正式工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拿钱多的当然要付出更多了。如果和企业比较的话,同样薪水的岗位,体制内单位比企业劳动强度要低一档。
关于人际关系。主流观念一般都认为官场就是“宫心计”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哪怕内心想远离纷争也会被强制站队不能独善其身。事实上,据我亲身经历对比,体制内工作的人际关系比企业要简单。原因就是体制内不是领导给你发工资,你的工资是国家发的,而企业员工的工资是老板发的。所以体制内单位的各级领导更需要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来让下属信服、追随。很多人往往认为领导会给你穿小鞋,分派过量的工作任务给你,而各种评优评先的好处却没你份。其实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如果领导这么变态,你可以磨洋工,可以阴奉阳违采取各种非暴力不合作,反正领导又不能开除你,最坏的情况就是坐冷板凳嘛,正好乐得清闲有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不求升职只想安稳过日子的基础上,所谓“无欲则刚”,最怕的是有些筒子有往上爬的野心,这种上进心又恰好被领导看到进而利用,那日子可能就会比较难过。
关于稳定性。我所在的城市早就打破所谓“铁饭碗”,公务员和事业编都实行聘任制,和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有试用期,合同期满要续签,自己买社保。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体制内工作就不稳定了呢?其实就我个人体会而言,换汤不换药,照样稳定,只要不犯原则性的大错误是不会被开除的。单位想要解雇一个在编人员,必须向市编制办申请,还要提交合理充足的事实理由,征得编办的同意,经过n个人签字,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这么闲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不过现在自己辞职的在编人员倒是有增多的趋势,最近一年我们单位就有两位领导班子成员辞职,都是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才俊。据传言有一位离职后去了企鹅公司,年薪过百万,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关于升迁。总的来说公务员比事业编升迁机会大,因为公务员编制少,事业编多,僧多粥少,机会就渺茫得多。单位级别越高,领导职数越多,也越容易往上升,但很多也是虚职。我所在城市来说,工资和单位级别呈倒挂形态,越是基层单位补贴越多,但单位级别越高升得也相对越快。通俗点说,譬如同是正科级别,在街道办的工资比在市直单位要高10%左右,权力也更大,但在市直单位升迁机会更多,接触的人层次也更高,工作环境更高大上。个人认为对于女孩子来说还是去市、区直单位比基层单位更好。决定一个人升迁的因素很多,比如背景、工作能力、运气等,不过我还真没见过一个光靠溜须拍马被提拔的。如果拼不了爸爸,还是勤奋工作锻炼才干吧,即使得不到提拔,每个单位踏实干活的人总能得到领导更多的宽容,并且不需要看太多脸色能更有尊严地立足于单位,毕竟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能力强的人你不能指望他还脾气好嘛。
以上只是大致概括了我所在城市体制内工作的普遍情况以及本人所在单位和部门的具体情况,可能某些方面不适用于其他城市和地区,还请仔细甄别谨慎选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