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高三年级一个挑战宣誓活动,奋战一模,所向披靡。各班各派代表,在台上带领大家宣誓。
提前去了操场几分钟,看到领导在组织预演,井然有序。过了一会儿,师生齐聚,共同宣誓,气势浩荡,震动山河。
活动中,俩学生发言,成绩进步的代表,从入校几百名甚至千名到了几十名,进步之大,无愧于楷模。
听他俩发言,我想,从外表来看,什么样的学生才适合于现在的学习模式?
边听变想,结论如下:
不急不躁,稳得住;有目标,有动力,不甘于于落后,这些在面向上体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
看上去,俩身子弱弱的孩子,这种弱弱的,倒不如说是一种静下来的表现,如果活力太旺盛,坐不下里,坐下来心静不下里,成绩是不可能提高的。
这种静,外表上看,是平和的,大悲大喜都没有,物来顺应,坚持是自然不是痛苦。
余不一一。
行者无疆,我还在路上。
方法论,来源于百度百科,个人觉得对思维很有用,收集如下:
笛卡儿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
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说要尽量避免鲁莽和偏见,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非常清楚和确定,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这就是著名的"怀疑一切"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曾下结论说,女人比男人少两颗牙齿。但事实并非如此。
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
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
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机械到人体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方法论进行的,对西方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体功能,只是各部位机械的综合,而对其互相之间的作用则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罗号登月工程的出现,科学家们才发现,有的复杂问题无法分解,必须以复杂的方法来对待,因此导致系统工程的出现,方法论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综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统工程的出现对许多大规模的西方传统科学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如环境科学,气象学,生物学,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