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明代文学思想史复习笔记整理(六)
书目:明代文学思想史
进入景泰年间,馆阁重臣的相继退场及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台阁文学思想开始淡化。
如李贤,首先他肯定杨溥的台阁文风,但他在《行稿序》中谈论诗歌,注重的是诗的性情趣味。一方面,他认为“诗为儒者末事”是先儒之言,另一方面他认为吟咏性情和发挥兴趣都需要诗。他要求诗做到辞意俱到、句法浑成,达到平易自然的境界。他又有《跋赵子昂书陆士衡文赋》一文,其中提到《文赋》是陆机从自己的创作经验中总结而来,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他认为,没有文,理就无从表达。又认为应该将文的种类分开,分为圣贤之文与词章之文,圣贤的文是文与理一体的。即使认为文章是末技,做好也是不容易的。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首先他注意到了文学的艺术特点,注意到了句法、诗的抒情性等,也注意到了文学与经典是不同的。而理必须依靠文来进行表达的看法,实际上是对只将文作为载道的工具、作文害道等思想的反对。在这个层面上,他实质上提高了文学本身的地位,也同样淡化了功利的文学观。
又比如岳正,他虽然持的是先道后文的传统观念,但也将文分开了,分为圣贤之文与流俗之文。另外,他还推崇庄子的“天性”,即重自然、重性情自然流露的思想。再如柯潜,一方面在论述中表述台阁文学的那种敦厚、和平、雅正的文学思想,又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出纯情的文学思想。他的诗作大体深情细腻,另一些诗则清新流利。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台阁文学鸣国家之盛、文学为政教服务的思想淡化后,文学的艺术特征逐渐为人所重视,文学的表情功能地位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理学的让位和教化功能的退场。
有些人在台阁文学思想的退潮中,选择改变自己的创作内容,将为国家、政治歌功颂德转而关注自身。如张宁,在论文时杂取政教文学观和独抒情怀的观点,一方面重道、重教化,另一方面也重视抒情。而他自己的创作则基本反映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些作品甚至流于香艳。他认同庄子物不撄心的思想,因此也欣赏理趣之妙,欣赏言外趣。
又如王越,他的诗以传达一己之感觉情思为主,多登临、咏怀、感悟人生的作品,有时候也表现出超脱的人生态度,一些小诗充满了生活的小情趣,但背后隐藏着来源于政局的落寞。再如郭登,作品多表现无力回天的心境和对朝政的不满。可以看见,此时有影响的诗人,视野都着落于生活细事。
也有人在台阁文学思想的退潮中转向了宗自然、追求平淡情趣的方向。薛瑄提倡性情之正,但他的“正”并非普通的儒家道德标准,而是要求表现重点是“我”,是“我”的“道心”。这就将关注的重点由外视转向内视。他也因此提倡自然,追求淡泊的人生境界。他虽然思想是程朱一脉,但由于掺入了庄子思想的成分,所以显得有些不同。由于尊崇程朱,他主张理;又因为不废庄子,他也重视真情。因此,他认为仁义礼智忠恕等传统的道德内容实质上是性之本然,将道德内容与自然天性融为一体。他的诗表现的是淡泊清新的意境情趣,但论杜甫却重在其忠君之情。也就是说,台阁文学思想虽然已经淡化,但并没有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