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中的一句名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至今也常被人引用,意思很简单,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其实荀子这句话的第一句是有出处的,《论语.子罕篇》记载孔子就曾经说过相同的话,原文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彫”,同凋,凋零、凋谢的意思。
孔子这句话的译文是,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范祖禹的话,“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在太平治世,小人与君子在为人处事上不太容易分辨出来,往往是面临涉及个人得失与利益时,君子所秉持和坚守的仁义道德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注释道“凋在众木之后,曰后凋。春夏之交,众木茂盛,及至岁寒,尽归枯零,独有松柏,支持残局,重待阳和,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春夏之季,草木繁盛,到了冬季,尽数枯萎凋零,只有松柏凋谢于众树木之后,其寓意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的谢良佐的话“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钱穆先生还注释道“道之将废,虽圣贤不能回天而易命,然能守道,不与时俗同流,则其绪有传,其风有继”,世事混乱,道之将废,就算是圣贤之人也回天乏力,但是君子可贵之处在于对道的坚守和不与时欲同流合污,正因为如此,君子的坚守才能得以延续。
自古文人墨客、仁人志士有太多人做诗赋词感叹这种精神,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之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李世民在《赋萧瑀》中说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几句话更加广为流传。
很多时候也许只有在危难之时才能真正看清楚一个人,即使是对自己,当真正在危难面前、在利益面前,恐惧、彷徨、孤独、痛苦都有可能使一个人的底线崩塌。所以真正能不改其志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表”才能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