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坐车路过一片水田地,看到绿油油的秧苗已经在田里露出壮实的身板,心里忽然一阵感动。想起了上学时候,一直不变的插秧课题。
我小学和初中都在农村的学校上学。学校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组织同学插秧。一到了春种季节,学校会放七天假,美名其曰,勤工俭学
不要一听说放假就高兴,这七天假不是给你玩的,而是劳动。要求学生去田野里以身体之劳体会生活之苦。插秧七天,赚来的收入,每人交给学校五十元钱,用来建设学校。七天过后,学校购置了无数个电脑,还创建了多媒体教室。还盖了一个自动冲洗清洁的厕所。一个华丽转身,变得比城里的学校还要阔绰气派。虽然这都是后话了。
其实勤工俭学也不是逼迫的,如果家里有钱,也可以不劳动。那时候是20年前吧,农村的家庭经济收入也并不高,五十元钱也并不是个小数目。更何况,七天的时间如果好好的干,收入多的大概可以赚400元钱(这已经能手的最高收入了),最差的七天坚持下来也能够赚200元。
大家一想到钱,马上兴致高涨起来。分组不是随机的,而是自己选,谁都不喜欢和慢的人一起劳动。因为插秧必须两人一组。每两人拿两个插秧绳,互相配合。如果另外一个太慢,快的那个一定要帮忙接头,否则效率很差,可那实在是一个重体力的劳动,谁都不愿意再多付出那么多的体力。这无关于感情,只是纯粹的体力不支。
我自然被分到慢的那一组。因为我家在城边住,虽然被划在农村,可是离市内只有一条马路,水田地非常少。父母腰不好,每年都是把地租出去。他们自己都不插秧,我自然就更不会了。可是很多同学都会,他们几乎从三四年级就跟着父母下地插秧了。最快的同学一天可以插一亩半地,而慢的只能插七分地,还要有人帮忙。那时候一亩地三十五到四十元一亩。中间会供给一顿面包和矿泉水,这样的人家算是仁义之家(很多家连面包都不给)。贵的地自然是有原因的,地非常硬,或者水非常深,是很不好插的。穿水鞋很不好走路,光脚的话又容易被虫子咬,是一种叫蚂蟥的会吸血的虫子,也会钻进你的皮肤里。
我父母每年这样的时候就会非常心疼我,不肯让我去受苦。他们知道那是多辛苦的劳动。每天都半弯着腰,双脚泡在泥水里,在炎炎的烈日下,如耕牛一般踽踽独行。每当这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样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我总是抱着玩的态度去的,和很多同学的心态不同。他们总是十分认真,一定多要赚钱。可我从小就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去插秧也只是因为同学都去了,自己一个人在家放七天假又没趣。只是劳动过后,那种刻骨铭心的疲累会让人永生难忘。第一天只插了六分地的我,回家后趟在地上(因为衣服裤子上都是泥水),父母帮脱下衣服,清洗干净。当时就像是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父母把我抬上床,用温热的酒给我浑身按揉。好让我明天的痛苦能够减轻一点。可是仅仅是减轻了一点。一晚上我都在哼哼的叫,根本没有办法入睡。每一个关节都像被一万只刀无情的割着,却没有一丝可以反抗的机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七天假期结束重新回到学校,我们最痛恨的就是学校教学楼的台阶。每一步都走的那么艰难。像是一群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伤兵,一个搀扶着一个,彼此艰难的走在自己命运的征程里。生命好像随时都会殒灭。
那时候我们一个年纪有十个班,每个班大概有四十个学生。初中一共是三个年纪。每人五十元钱,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等我们毕业以后,学校的这种行为被家长告到了教育局,从那以后这种“勤工俭学”的活动就结束了(我们是最后一批牺牲者)。
我们先不去争辩学校的行为是否正确。只是这样的劳动体验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我们从劳动中懂得人生的苦楚和心酸。更能够明白知识和文化对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虽然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可是不耕地你又何以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秋收,你又何以懂得汗低禾下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你又能否真正知道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苦是形声字,从艸字而来。五味之一,与甘和甜相对。只有你真正的去了解了苦,才能真正明白甜是什么滋味。
勤工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