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当下去做是很容易的,比如:洗刚泡完咖啡的杯子、热完牛奶的瓶、刚吃完饭的碗。倘若因为小小的懒惰当下没去做,过了一个钟头,事情也许就变得有些麻烦了,杯子上有凝固的印迹,也许得泡半天,用其他的方法才能洗掉。若是过了一天再去做,也许杯子和碗已经发臭,得憋着气花更大的气力洗干净了。若是过了一个月、半年、一年,你还要这杯子吗?也许会直接扔了吧。
停下来想一想。
其实每个人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心血来潮学语言、学乐器,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因为一个小小的原因,一天没练,于是就直接停了一年,看到那样东西时满心羞耻却又难以拾起;去健身房办了卡,还没坚持一个月,卡在哪儿都想不起来了;想要攒钱买数码装备,都更新换代好几茬了,钱还没攒到一半……
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自己的惰性作斗争。觉得舒适安逸,大抵是惰性占上风;觉得辛苦劳累,多半是反惰性做主导。
能多大程度地管好自己的惰性,为自己所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谁也不想“二十岁就死了,八十岁再埋葬”。
记得以前看书,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想到就马上去做”。
这是一句充满魔力的话语,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多么不容易。然而很多时候,苦恼多半是想太多什么也不做,做事的人没时间瞎想。上课想回答直接举手,管他答得怎样,若犹豫几秒钟,就会想这样答对不对,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如此一来,最终只能讪讪放下手;想要什么直接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想让座就直接起身,想学习就立马关社交软件……
这样做了之后,会觉得很爽快很洒脱。
其实任何东西都是有惯性的,看书写字过了前半小时,也都会投入进去,一下子停下来,自己还不愿意呢。
觉得当下该做什么是“情理”,遵循内心去做事,会觉得心头舒坦不少。
深思熟虑固然重要,若是深思怎样把每个细节做好,但也无妨;若熟虑与自己无关的客观结果,不如斩断思绪,先做了再说。
就算之前有过几段半途而废的经历,然而重新拾起不丢脸,也不难,告诉自己“没有来不及,当自己醒悟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之前的那些经历依然是财富,是垫脚石,谁没懒过,过去不能,如今可以战胜懒惰,内心会无比自豪。
除了战胜惰性,还有利用惰性的。洗衣机、电梯、洗碗机等众多发明,都是让懒惰为我们所用的产物。
想到之后可以不用洗衣洗碗,于是钻研技术;想躺在床上写字用电脑,于是诸多床边小桌板应运而生;想到家就有热水、舒适的温度,于是智能家居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难怪有人说“懒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
然而利用惰性不是什么都不做,正是因为控制住自己,最终才能够让全人类都享受偶尔的惬意。
千万不要本末倒置,觉得懒惰是多么了不得的东西;也不要灰心丧气,把懒惰视为洪水猛兽。
人是可以与懒惰和平相处的。
做四十分钟功课放松十分钟,看完一本书奖励自己玩一小时游戏,达到了某个目标就适当地奖赏自己。一切都如同游戏般有趣又充满挑战。
愿你爱自己的勤劳,也爱自己的懒惰,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解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