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其它很多科学那样,心理学也不否认命运的存在。还得先把我对命运一词的解释抛出:命运是关于人的自然因果、科学规律和大样本统计分布。如果你不接受这说法...嗯...那就不接受吧。
到现在,大部分人都会承认环境与遗传都对人的心理有所影响,但其实遗传的影响往往比我们所以为的还要大。托马斯.鲍查德与戴维.肯莱及其助手们经过研究发现,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从小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卵双胞胎,有很多对在成年后其性格特质甚至幸福感都与长相一样相像。*其实就算你不了解科学的研究,在时下流行的段子里也很容易找到关于遗传影响的例子,比如不管你提出什么“为什么...”,基本上都可以用“看脸”来回应。
细分到心理学的不同学派,每个学派对“命运”也有不同的分析与解释。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命运是一系列一系列随意组合的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联结。巴甫洛夫的狗在经典条件反射的作用下,只是听到铃铛响就会流下口水。物理题做得一塌糊涂的学生,被牛逼哄哄的老师以及悲惨的分数嘲讽了一顿又一顿后,一看到物理题就觉得内心几乎崩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行为主义的观点其实也告诉了我们:人人都可以通过施予正负反馈来左右他人的命运。如果人们能够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具有这样的力量,并且选择尽量避免伤及无辜,施惠于人,我相信这个世界自然会更加温柔美好——尽管做这样的人,真的挺累。
对于弗洛伊德引领的精神分析学派,命运是人生之初那段岁月里烙下的伤痕,那可能发生在婴儿期、童年或者青春期,可能是你没吮足母奶,也可能是你没撸够或有别的什么忧伤过去。你人生中所有的悲哀或病态皆源自于此。精神分析还断言人生来就承受心灵分裂之苦,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系统需要协同运作。然而本我是人类自诞生以来谨循进化论而得,超我则来自外部的道德、法律、社会规则。所以你身上约三分之二的系统,由不得你来稳稳掌控。
后来渐成学界主流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命运是你认知世界的方式。然而你的认知规律,同样受着生理遗传、后期经验的影响,其中就包含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想想最近的裙色之争)。但是认知心理学开始比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要更乐观一点,既然你已经认识到命运是你认知世界的方式,那么你便有了通过主动改变认知方式,从而改变命运的一些些可能。
时下还流行积极心理学,正如其名,这一学派对命运的认识比之前面几派更为积极。别看叫这么个鸡汤名字,积极心理学可是正儿八经的心理科学!这学派也有很多科研牛人,比如乔纳森.海特就是一位重要领袖。他所写的《象与骑象人》阐释了关于“幸福感”的科学观点(幸福一词平常总与“命运”一起出现):
一、人的幸福感就好像人的温度那样,虽然时有波动,但是会围绕着一个常值。也就是说,中了彩票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幸福感会倾向于回到没中彩票之前(书中说道,有钱人的幸福常值会高一些,但不会高很多)。这听起来有些神奇。
二、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的幸福常值之物,是“自由”。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你能多大程度掌控自己,成天在塞车的马路上开车的人幸福常值低,成天在噪音环绕的空间里工作生活的人也是。我觉得最不自由,也就是最不幸福的情况是无论自己做出怎样的行为,结果都不受自己的行为而定。这情况听起来就很惨,但其实并不罕见。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名词说的就是长期如此的后果,叫“习得性无助”。
积极心理学试图告诉我们幸福的科学本质,使我们对掌握命运好像更靠近了一些。
承认命运的存在,并非是一件可悲的事。命运就是人生中遍及各处的透明玻璃门,有的人绝不相信看不见的东西于是不断碰壁;有的人碰壁过后绕道而行;有的人觉得自己的四周都是这样的障壁,于是举步维艰;有的人决心要用一些方法,把有关这些透明玻璃门从内到外的一切规律研究透彻——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其实都是在做这件事。
最后抛开心理学,回到我自己的经验去谈谈命运吧。我喜欢把人生比作和命运下围棋,你可以自己选择落子的地方,但你的选择因受着规则与对手的影响而变得有限(这里的对手,是所有你不可控的因素的加和)。且细究起来,命运往往是执黑的一方,且不让子。不过执白没什么不好,我喜欢挑战者的人生。
*关于同卵双生子的研究,由于篇幅控制的原因我只能在文中作简略的表达,难免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该研究的详情在《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书中有清楚的描述,我极力推荐大家把这本书买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