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朋友送了一本 詹宏志先生的《旅行与读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平日工作之余,为了放
松,我也爱看点闲书。其实这是从大学开始真正养成的一种习惯,除了旅行、写日记随笔,买书算
得上我另一个坚持下来的习惯。久而久之,书籍成为了我自我放逐的另一个平行世界。刚好在我生
日前后那段时间,除了忙碌的工作,自己还没有一段富余的假期来实现自己对旅行的渴望。于是
乎,当《旅行与读书》到我手时,光看到这书名就让自己有点悸动。
《旅行与读书》一书,顾名思义,书名就很贴切地点出了这本书的主题:旅行、读书。作者
夹叙夹议,贴切真实、细腻柔和地叙述了詹他自己(和或朋友们)亲身玩味世界感受到的惊喜,每
个精彩故事都让你置身其境、热血澎湃,读着这样的旅行文字就足以让人心动,心生神往那一个个
妙境和探寻神秘之旅。
在此之前(当然目前也是),我并不习惯和推崇于靠读或带一两本书旅游世界的打开方式,
但作者的这种读书旅行习惯和认知模式,倒让人觉得新奇有趣的很!这似乎也体现了读书在生活中
旅行方面的部分效用。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结论,放在文明发展的现代,肯定觉得可笑而不科学,可“读书究竟有什
么用?”依然仍在被不少人质疑,甚至很多知识人,在穷困潦倒、为五斗米折腰时,也会发出这样的
喟叹吧!古时候有以文结友、以文会友的美谈,但似乎更多的是像屈原、苏轼、王勃、李白、杜甫
这样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文人骚客。在急功近利的现代,许多人也是本着很大的功利心来读书
的。毕竟,他们认为“活下去”、“活的好”才是最重要的,往往到最后会遗忘了读书本身的快乐。读
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获得更高物质欲望的工具而已,目的达到,书本便会收到冷落、舍去,
弃之敝隅。
记得早年间我在一个初中同学聚会上,一个初中男同学就对我们几个比他学历高的人发出质
疑,对,是质疑,不是询问,他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明显带着读书无用论的口气。也许,他所
谓的读书,就是多认几个字,多交几年学费,多认识一些人吧。他是生意人,最多算的上一个小有
资产的小商人,不知是何种自信让他如此对"读书"一事颇有芥蒂。不过,这倒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
了“铜臭味”这个词。
时隔已久,旧事已逝,有的故人也渐行渐远。我已经不记得当初是如何回应酒桌上的“铜臭“,只
是自那次以后,我提醒自己万万不可思维狭隘,切莫让自己也身陷“钱权势利”囹圄之中。“三观不
合”,何必有交集,况且这种意识太危险,我辈躲不及防,倒不是自己故认清高脱俗,只是自己潜意
识里认为和这类人并非一路人,不可深交,就此作罢。那时候,我一直细忖一个问题:“读书有什么
用”。这个问题萦绕于心头已久,那时的我清楚的一点是:读书使人“明知”,同时也“明志"。
对于“读书有什么用”这一问题的解答,我算在梁文道给詹宏志著的《旅行与读书》一书
序文里找到了比较满意解答:“对于一个书呆子而言,这从来不可能是个问题,因为读书简直就是他
进入世界的方法,一条不由自己选择,更加接近天启召唤的路经。又好比真正的匠人,读书时界定
他这个人的技艺。由于具备这种方法、路径,以及技艺,所以他才能够不害怕,因为不论遇上什么
事,都自有一套安身立命之道去应付。正如一个把生命耗在某项技艺上的匠人,以自己的手艺感知
整个世界,在自己的手艺里琢磨出一套处世哲学;他安稳,不是对世界有信心,知道自己始终可以
回到原点。”
能把“读书”这么两个字解释得这么透彻,我觉得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梁文道同时也在序文中
这样描述形容他眼中的詹宏志:“借着书,以为把读书精进城一门技艺的书呆子能够学到所有他想学
的事情,登山、觅食、买地毯、办刊物、做唱片、拍电影,甚至开创企业。熟的确会误导人;甚至
就算读对了书,读得如法,也不保证这一切功课都讲结出美好的果子。然而外人不能代他否认,这
真是一套方法,而且还是一套使他自在的方法,乃至于即便遭逢困境,他仍能自得其乐地在大街上
读书。”他认为詹宏志把全世界看成一本书,书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世界之所以完整,维系
与“他”在读书。
提到书,我们接触的书可谓琳琅满目,从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到毕业工作后形形色色的工作指
南、专业用书,到我们精心挑选的藏书。这些书无一例外都伴随着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对我们性
格、行为方式等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不同时代背景、性格、年龄、职业、经历的人群,对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就我本人而言,毕
业后初入社会江湖,除了专业书,我看的几乎都是一些鸡汤励志类的书籍;后来,职场摸爬滚打几
年后,看的书偏向于自传体、随笔散文,再后来,多倾向于涉猎思辨哲学类、启示录、专业更精深
的书籍,每个阶段都能反映出我个人在生活需求、心理精神需求的一些进步和改变。
刚毕业,初生牛犊不怕虎,雄心壮志,激情高涨,很容易把一碗碗熬的香浓的鸡汤一饮而
尽; 当你的激情被现实撞碎,撞得头破血流时,你会捧着伤口急需用一些格调高人的疗愈偏方自
疗;渐渐地,通过读书、思考、自省,你学会淡定从容,慢慢学会放慢生活步调,修炼内心,从被
外在环境胁迫,到努力适应生存,最后渐入佳境,懂得学会享受生活。
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段路,都会在不经意的瞬间,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于你。读书时
要分阶段的,比如,在几岁的年纪去看《走在人生边上》或《斐济》这一类书,恐怕大部分人觉得
不知所云,云里雾里,寡淡无味吧!他们大抵会觉得“生,才刚刚开始,死这件事情似乎太遥远
了。”
同样在三四十岁的年纪,我们恐怕也很难去对《ABC》这类的儿童用书感兴趣的起来。因为
除去书籍内容的深浅度这个特点不同,最关键的应该就是我们的认知和需求已经大不一样了。通过
读书,我们不断构造并更新自己独特的认知世界,形成了独有的行为模式,养成了基本固有的志趣
方向,结识筛选特定的人脉圈子,从而去影响自己的生活行为和工作绩效,也就演化出不同的人
生。
人容易麻痹,也容易害怕,“怕什么?怕老,怕会变,也怕落伍。”
乔布斯在2006年斯坦福大学讲话中结尾的两句话就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人鼓吹“专业内要内行,专业外不外行”,不无道理。《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一书里有一篇《做一位内外兼
顾的知识人》,文章中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是:要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只要认真观察他自身是
否拥有较高的学习意愿、较强的反省能力、较大的包容态度、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持久的阅
读习惯。
读书,读好书,我们学会不被书本阐述表达的思维模式固化,不被环境可变因素所扰,严谨治
学,开阔新眼界,塑造独特气质,调整精神状态,挣脱固有思维,影响日常习惯,增加生活情趣,
增强行为动力,重构人生格局。读书由内而外,促进我们成长为全新的自己。
读书改变命运,科技创造生活。而科技的创造,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多读书,好好利用书中
的颜如玉来提升生活品质,改变生活格局。这样读书可以减少我们对未来未知的焦虑,警醒我们待
人接物上的无理傲慢,解答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醍醐灌顶之感,这样看
来,读书并不是无用的,倒是一件非常有趣且有益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