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一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存在彼此的共同和共通性,才能够增进彼此间的亲切感,接纳相异性,保持相互尊重,也是一种道德的宽容。
求同存异一词,字面意思就不难理解,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和谐,“存异”是让彼此保持尊重,维护宽容。
只强调前者“求同”,会让彼此的关系变得随意;只在意后者“存异”,也会让关系变得疏远。所以,“求同存异”在社会文化中,属于最为中庸的处世态度。
道理大家都懂,可这人与人之间终究是不同的。大到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品德、行为的基准,小到做事风格,处理问题的方式,再到父母的婚姻关系,家庭内部环境,出生、求学、工作,个人经历,以及社交人群,到择偶,对方的一系列经历,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真的是有很大差异。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所谓,同频相吸,反之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此说来,“求同”似乎很容易,“存异”却有些难度,因为人与人之间始终是不同的。
今天就被问起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关于完美的话题:
这是一则普通的日常对话,只这一句:
“在我眼里你完美又真实”
一般人看了定是感觉有拍马屁的嫌疑,但其实是一位老朋友,无任何利益纠葛,也就无需阿谀奉承,只是随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其实,曾经也有不少朋友问过我类似的问题:Athena,你是如何做到这么完美?
回答从来都是同上一样:我无法做到完美,只能做到真实,因为人无完人,所以世事无完美。一个人只要有优点,就必然会有缺点,只要是人,就会有人性,人性都是有缺陷的。比如,有些人生性软弱,有些人则生性刚毅,有些人性格温婉,有些人却脾气暴躁。
人生本就没有完美,就如同四季,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缺憾,也会产生不同的美,就像冬季感受不到炎热,却感受不到夏季的热情,缺憾与美丽总是并存的。人们也无法做到让所有的美都汇聚一齐,同时迸发出“情投意合”的壮美。所谓,熊和鱼掌不可兼得,人们应视情况而定,合理的做出取舍。
虽说“求同存异”,此乃儒家经典,是儒家智慧,也是社会文化中最为中庸的处世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也要分事情,视情况而定,若是两者间无关利害纠葛,也不牵扯利益、人格和道德,自然很容易做到“求同存异”。即使对方说1+1=5,纵使他有一万个不对,又有什么关系?因为那和我没关系。
但若是在利益/人格/道德的基准上,有人冒犯,甚至就范,那么退让和隐忍就不可取,也不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存异”也必须在正视问题的存在,去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才行。所谓,人无刚则难自立,人无柔则难亲和,刚柔并济,能进又能退,人生方可皆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