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梯子理论衍生出了“垂直关系”&“平行关系”。
平行关系很好理解,只要能做到尊重他人,一般就可以形成“平行关系”了,只需要注意一点,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少一个都不是真正的尊重。关于尊重的内涵,课上已详细分析,此处就不再赘述。
谈谈“垂直关系”吧。以下分享是我目前个人的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从字面上,我就仿佛能看到一种上下位置的即视感。与“位置”感相近的是“地位”感,或者“社会地位”感。纵观历史,国人特别喜欢这种上下的“地位”感,我猜测可能与咱们相当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有关。很多古诗词都描绘了这种从上视下的感受(此处大家可脑补诗词)。从上视下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呢?我感觉是一种超高的单方面的身心愉悦感。生理学上也支持这种观点,人的颈部向下要比向上更容易也更舒服一些(当然,平行就没啥特殊的感觉了)。心理上,高高在上,必然有一种掌控一切,优势独享,自信强大的感觉。这怎能不让人愉悦呢?人的本能之一不就是追寻愉悦的感受吗?
这里就衍生出另一个很重要的被忽视的问题——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位于梯子顶端的人呢?是金钱吗?是权力吗?好像都不是,因为即使没钱没权的人,同样也能鄙视比他有钱有权的人(诸葛亮算不算?)。
那是什么呢?可能有人和我一样想到了,是“能力”。当一个人“觉得”拥有了他人没有的“能力”时,就特别容易将自己放在了梯子的顶端。而这种“觉得”,有的是有意识的,有的是无意识的。
认为自己有“能力”的人最喜欢做的就是“控制”那些没有自己这种“能力”的人。当我一次又一次剥夺孩子穿衣服、穿鞋、拉拉链、系鞋带、背书包。。。。。。的尝试时,是否我的潜意识在对自己说——
“他现在根本就不具备这种能力,我还浪费时间干什么?”
“在没有我的指挥下,他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技能!”
“按我说的做,他才能少走弯路。”
“只有我才知道正确的道路。”
。。。。。。
当我们承认他人有通过尝试(即使是错误的方式)来获取“能力”(自己已经具备的)的权力时,我们是不是就已经开始尊重他人了呢?那作为已经掌握这项“能力”的人,面对还无法达到和我们一样能力水平的人,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呢?我觉得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孩子时。
那么既然“能力”无法决定“关系”,它决定了什么?我认为,“能力”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分工。具有不同能力,或具有同一能力但水平不同的人,被分配到了社会分工下的不同岗位,去发挥他们的光和热。运动员与作家,医生与工人,刑警与航天员,他们能力都不同,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平行关系”。一级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二级运动员参加国内比赛;主任医师做大型手术,普通医师做门诊手术;特级教师负责教学科研,普通教师负责普及教学。。。。。。同一工种下,则需要让职位与能力相匹配,但他们作为“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平行关系”。而决定这种关系的核心——他们都是“社会人”!
——以上言论为我个人目前之思考,仅供大家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