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两派观点对人性的解读,一派认为“人性本善”,另一派认为“人性本恶”。可是,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这么简单能够区分人性吗?这个社会真的就非黑即白吗?我想未必。
1.我们的认知中本能的会区分我们和他们。
我们人类是群居生活的,只要群居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区分我们和他们。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可能我们的祖先和动物们在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时候,界限比较分明,基本上是通过血缘关系。而我们人类在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就不仅仅单纯的以血缘关系区分我们和他们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由最原始的血缘关系,到一个个社会群体,再到现在的互联网互通时代,我们已经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加详细划成多个个性化部落,比如,爱学习的小圈子、喜欢编程的小圈子、喜欢运动的小圈子。
2.我们和他们的区分界限很模糊。
在1954年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一次实验,精心挑选了22名各项素质和外在条件都没有特殊情况的同学,让他们到俄克拉何马州的罗伯斯山洞国家公园,过三个星期的夏令营生活。
实验分为两组,分别住在不同区域,第一周两组各自独立的生活,并且双方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他们内部很快熟悉并且成为一个团结互助的团体;第二周,他们两组交集在一起,并且进行竞争性比赛,两组很快成为敌对双方;第三周,让他们同时面对压力和困难,结果他们很快凝聚在一起,共同面对敌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在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界限,也不是根据人的本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外在的情境决定的。
3.我们的认知模式缺陷,“基本归因谬误”。
什么是“基本归因谬误”,就是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更多的会考虑情境的因素,而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却更多的归因为他人的本性,而真正理性的做法正是归因情境更正确。
4.永远存在的刻板印象。
我们都有过给某个种族或某个地区的人贴标签,比如美国人开放,身体强壮;犹太人聪明有钱;东北人豪爽能喝酒………这些对某个群体形成的过于简单,僵化的印象就是刻板印象,也就是脸谱化思维。
刻板印象的缺点就是,我们容易高估我们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同时也高估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刻板印象同样也是有存在的道理的,那就是他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成本,我们不可能对我们不太了解的群体,详细的了解到每个人,我们只能给一个大概的判断。
5.影响深远的“部落文化”。
我们既然是社会动物,就避免不了的要加入到各个团体之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既然我们要存在于团体之内,我们就要选择这个团体的境界,来提高自己的价值。我们要选择那些,积极、乐观、开放,并列能够共同成长的团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想没必要非得争论到非你即我的程度,我们不应该纠结于到底是善还是恶,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时刻追求向善向好的心态,面对邪恶,我们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