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参加了一个培训,专门培训java编程技能。昨天开班仪式,每位同学都上台做了一次自我介绍。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自我介绍和分享很触动我,他说道: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应该用享受的眼光去看待。他毕业两年了,刚从迪拜工作回来,虽然之前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但是他判断他所处的那个行业在长远来看是与时代脱轨的,于是他放弃了那份工作,重新选择自己的道路。
他还说他最开始的梦想是那么微不足道,只是因为去多看,多体验,多接触,才让他的视野得到了开拓。他说的一个例子是:他第一份工作是卖房子,后来换了一个工作,老板很赏识他,让他管理了一大片业务,然后他开始频繁接触身家上少则几千万多则几十亿的老板。于是他的视野渐渐得到了开拓,以前想都想不到的,现在敢想了。后来老板派他去迪拜开新公司,开辟新业务,他把新公司的业务做好后就选择离职了。
他还提到离职应该是在公司风生水起的时候离职,不应该是公司最艰难的时候离开。
总结了他分享的三点:
以享受的眼光去看待痛苦和快乐
多体验,多接触,打开视野。
做人的道理,哪里都适用。
我的评论:
我渐渐开始明白,既然选择了享受快乐,那么当痛苦来临的时候也应该承受,既然承受还不如享受。因为痛也是一种体验啊!
打开视野确实太重要了,比如小学我的梦想现在想想挺微不足道的,只是想拥有一架遥控直升飞机,和一把很高级的玩具枪,后来大学了我还是把小学的梦想实现了,但是我又产生了新的想法,我要财务自由。本来财务自由一个概念是我小学根本看不到的东西,视野打开了我才能够看得到,才能够想要。
这里所说的打开视野就是,原来想不到的东西, 现在竟然能够看到,竟然能够想要。
再比如,我在没有上初中之前,小学一个班是10几个人,我能得第一名,结果进了一个班60人的初中,我就很受打击了,渐渐地每次变大,成长,才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好像永远都有未知的东西。而我已知的东西是那样微不足道。我的微信朋友圈的签名就是;越学习,才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还有一个很震撼的事情是,最开始我想着挣够几百万好像已经很多了,后来发现有部分人每天想着都是我如何才能最少挣一个亿。这视野,这量级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即使很多人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是渐渐地还是不由自主地认为这片小天地里,自己是最强。这一点我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这事你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比如你给别人说一个道理,别人很快就打断说: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懂。可是事实上我们并不能从他的经历中发现他在运用这样的道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发现了一个新大陆(新的知识,新的视野),你准备分享给别人,结果你发现别人完全不相信这世界还有那样的一个地方。这种情况很多人会感到懊恼,当然也有部分人什么也不说,既然你不信,那就等我去了那个地方之后再带你来看看吧。
这有点像什么?这有点像一个故事,三季人的故事。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当我们视野不够的时候,我们就像那个三季人一样,不知道还有冬天的存在,于是当别人跟我们讲冬天的时候,我们打死也不信。于是只有当我们视野被打开以后,才能够看到那冬天。
最后一点,做人的道理确实是哪里都适用的。将心比心是一种能力,不是谁都能够做到。有时我们会伤害别人,有时我们也会帮助别人,有一个原则可以遵循:济人须济急时无。
做人始终还是根本,我渐渐开始产生了一种假设,那些好好做人的人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人虽然偶尔会吃亏,但是长远来看得到的回报最大,也能够让自己更快乐。
因为若是做坏人的好处比做好人的好处多,那么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做好人呢?这不矛盾了吗?
上诉的假设主要是加入了“长期”这个维度,短期来看确实是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更有可能成功,但是长期来看这样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