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剑桥非彼剑桥
9:00,旅行社陈先生开一辆12座的大奔驰来接我们。陈先生大约50多岁,是一位美籍华人,头发略有些斑白,但身板很结实。他既是司机师傅,又是我们的导游。他已在美国生活四十多年,自从到美国后从来没有回过中国。陈先生见识广博,有阅读书报关心时政的习惯。他很健谈,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但时常不自觉地夹杂几句流利的英语。一路上,倒也不寂寞。
我们今天上午的目的地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全世界知名的学府,来到波士顿,咱们当然不能错过。
不到四十分钟车程,我们来到一座城镇。陈先生告诉我们,这是剑桥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在这里。我们有些疑惑:剑桥不是在英国吗?陈先生笑言,此剑桥非彼剑桥。徐志摩曾经写过《再别康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诗中的康桥是英国的剑桥。但这个“剑桥”和英国还是有一点联系的。最早由在波士顿地区定居的英国清教徒在此建立。1636年,哈佛大学在这里创办。人们希望此镇能成为跟英国剑桥一样的大学城,于是将它改名为“剑桥”。这里的居民很多是英国人的后裔,因此,很多建筑都保留了英格兰的风格,红黑相间,大多两三层高,古老而又典雅。我们经过了一条蓝滢滢的河,河面宽阔,水光潋滟,叫查尔斯河,河对面就是波士顿市区。
到哈佛大学了,这是它最古老的校区,四周有多道门。门不大,没有保卫人员,这或许也是古老的哈佛开放而包容的体现吧!甫一下车,好冷!两个穿得少的孩子几欲“打道回车”,小胖子龙坤四处张望:“我去看看有没有超市买点吃的。”我和刘校笑着摇摇头,可能他们还不了解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对追梦的学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吧!从一道侧门进了校园,园内很开阔。时值冬季,我们没有看到上次许校一行看到的星星点点的小野花,只有黄黄的和泥土融为一体的草地。草地尽头有几栋不高却非常宏伟的建筑。阳光很响亮,越过建筑物,从橡树的枝杈间投射到草地上,形成“阴阳割昏晓”泾渭分明的景致。杨腾对那几栋古老的建筑很感兴趣,一脸肃穆,拍起了照。四周很安静,不时有几位学子匆匆而过。再往前走,来到哈佛铜像前,我,刘校和几个男孩子都在铜像前留了影,几个女生却嘻嘻哈哈跑到了温暖的阳光下……不一会,来了另一群中国学生,大多是高中学生,他们也停了下来,驻足凝神仰望,对于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场“朝圣之旅”……听陈先生说来哈佛参观有摸哈佛铜像的脚的传统,不过,当时大家都忘了……校园中,台阶上的雪还没有化,寒威煞煞,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我对哈佛的天空格外喜爱,试想一下:橡树那光秃秃的枝杈伸向天空,阳光金灿灿地洒下,余光中有教堂式的尖顶,天空蔚蓝如洗,没有一点尘埃,只有丝丝缕缕的白云 ,自下而上,像不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一路向南
男孩子们格外喜欢麻省理工学院,走进那宏大的建筑,穿过一段如时光隧道般的通道,大家都很震撼。推开沉重的大门,来到一片宽阔的草地,估计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前面没有任何遮挡,远方的景观一览无余。一辆辆车穿梭而过,藏蓝的查尔斯河缓缓流淌,波士顿市中心的高楼矗立一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参观出来,我们的车从伯克利音乐学院,从波士顿学院,从“自由之路”的起点,从麻省议会大厦前经过,一路向南,开始了向新泽西,向纽约进发的旅程……
一路上,陈先生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介绍美国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民族习惯……看得出来,他对美国的文化认同度非常高。我们也自豪地给他介绍中国的巨大变化。陈先生说,他也在关注中国的情况,他说中国的先进程度很多地方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有一次,有一位土豪游客居然托他办一张哈佛的文凭,他断然拒绝说绝对不行,该土豪牛气地质问天下哪有办不成的事,也是让他苦笑不得……虽是闲聊,但是美国公民的讲究原则,遵守法律,崇尚自由平等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还是深深触动了我们……
不可错过的当然还有路旁的风景:光秃的岩石,飒飒的杉树林,皑皑的白雪,结冰的镜湖,锃亮的阳光,蔚蓝的天空;独栋的别墅,尖顶的教堂,宽阔的运动场;穿梭的车辆,一栋栋高楼……我们从茂密的森林驶过,从宁静的乡村驶过,从繁华的都市驶过……异乡的风景醉了我们的眼睛,但终究不是我们心灵的归处。
当面对色泽诱人的汉堡陈芮娇也皱起了眉时,当曾玥满怀期待地问我“何校,你今天带泡菜没有”时,当陈先生说美国的美食比赛中餐只能排世界第三,我们不服气地说“那只是因为我们的高手没有参赛”时,当吃货龙坤在超市里面对2美元的薯片默默换算成人民币说“要十几块,太贵了”时,当杨培正说“咱们卓同食堂的菜超级好吃”时,我们每个人的胃在呼唤,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家的味道”……
未在异乡怎知他乡不是归处,未历沧桑怎知旧时才最情浓……(未完待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