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月19日,周二,雨
江南本周入梅,尽为雾蒙蒙之阴雨天。
今日只在临睡前翻了翻《国家地理》和《中国书画》杂志。上午至中午,写扇面,为下周“一苇阅社”活动做准备。用一下午时间学唱和录制了一首王菲的《红豆》,因思念在外培训的夫,小别胜初恋,用歌声遥寄相思。
晚上是书法课,上课人数由半月前的十七人,锐减至九人。客观原因为气球赛和周末社会工作者职称考试,导致一部分学员请假。主观原因仍是兴趣问题。相信经过半个月的学习,有兴趣的人就能固定下来,而无兴趣的人便自动放弃。我原本就预计顶多十人能坚持。
良师晚来授课,带来“一苇阅社”印章,又赠一枚“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闲章,两枚章皆为古玺风格,甚合我意。
6月20日,周四,阴,24至30度
七点起,说要晨练的,本周仍未能启动。起早了,练字。起晚了,直接赶单位用餐。
将前日晚上写了一半的《文章的写法》补完,并细加修改,以为言尽吾意,发于公众号和简书上。中午陪大家练字。下午才得空坐下读书。背了两首杜诗。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此诗中,“趋庭”二字出自于《论语·季氏》:孔子之子“趋而过庭”,后引申为子承父教。“东郡趋庭日”,是说去兖州拜见父亲。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马蹄轻。
所向无空濶,可以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此诗写了良种马的标准,大宛是西域国名,出产汗血宝马。良马的标准为“瘦骨”(高大修长),“竹批”(双耳小而相距近),“蹄轻”(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
在民间读书群中结识赵逸之老师,是山东东营石油大学的教授。擅书法,研究论语和古文字,他从古文字学入手来解读《论语》,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解读“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一章,谈到“古”不是指古代人的意思。“古”在古文字学的意思是一个封闭的容器,是一种静止、内敛,包藏生命能量的状态。“今”是指一个半打开的容器,是生长、生发的状态。“古”可理解为万古亘一的道,而“今”可视为世间无穷变化。此句中的“古者”是指得道之人。《论语》中关于古与今对照的句子,如“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等的古、今都不是指过去人与现在人的对比,而是得道与未得道的区别。
自上周提交了一幅书法作品参赛后,觉应在书法上多作“功利”的打算,也就是多参赛,促使自己学有成。而阅读、写作又不舍放弃。故应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即国学。以国学文化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依古人的思维和行文来写作。故决定在读经书的基础上,再尝试古诗文的阅读和习练,诗画作品上要配以古诗文或文言体的落款。
参照戴老师的日记体格式,学习用文言进行日记写作,并每日赋诗一首,当然此非能一蹴而就,目前只能作为努力方向。
戴老师的朋友圈中除“读书日志”外,还有一条“读书丛脞”,摘抄一段书中的精彩论段。我亦想设一“每日书简”。
每天设定几项固定的内容,使生活规律化,由形式的坚持入手,滴水穿石,相信成果定是不可估量的。
【每日书简】郑逸梅著《艺林散叶》记:“李梅庵论书有云:当于古人求古人,不可于今人学古人者求古人。”学书、作文皆当如此,从源头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