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长度为 1153字,预计阅读时间 3 分钟,速读仅需 1 分钟
文丨斑马老师
自媒体:斑马老师小课堂(ID:gh_2a64e683d40c)
孩子是否总爱吃甜食?是否总爱吃垃圾食品?一到饭点正经吃饭的时候就不好好吃,辣条、糖果总不嫌多?
为什么孩子会对自然的食物兴趣缺缺?扪心自问,日常生活中孩子接触到的带着泥土味儿的瓜果蔬菜比较多还是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小吃零食比较多?
如果说提到“教育”、“学习”、“课堂”这些相关的字眼你会想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够条件反射得出:这些基本就是学校和老师在做的事情。
但是这倒也不是说家长对这些就不闻不问了,比如说送孩子去学农、各种夏令营;作为家长的自己也不甘落后,非常好学,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教育专题培训。觉得需要专业的技能和场所,需要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才能够更加科学育儿。
实际上,因为家庭本身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性,专家能够给到我们的指导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食育或者说是食物教育,听起来似乎像是一个生搬硬套的晦涩词语。其实不然,食育恰恰是一个非常生活化、接地气的概念。
食育主要发生的场所就是家庭,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天都在经历与感受着。
回到前面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孩子可能不知道西瓜是生长在树上的还是生长在地里的,但是十有八九对超市里的薯片和棒棒糖有哪些口味了如指掌。
我问过我的孩子们:
问:你跟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过菜场吗?
答:从来没有。/这不是大人的事情吗?
问:你平时会进厨房帮忙拣菜、洗菜或者剥豆子吗?
答:去去去写作业去,每次我想去我妈妈都不让。
在菜市场孩子确实是罕见的一类人群,出于各种原因,家长没有让孩子参与食物采购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恰恰是非常好的食育契机。
孩子能够在菜市场感受到什么?
01 自然与审美
在购买的过程中能够非常直接观察感受到食物的方方面面,这不但对孩子与自然的关系有所改善,而且会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色彩、形状、质感,从而更加丰富对这些审美属性的理解。
02 文化传承
如果说坚持带孩子去菜市场,孩子能够通过观察蔬菜、水果、海鲜的差异性,能够更加直观感受到四季的交替对于食物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各种文化节日,建立起对于食物的基本印象,比如说端午节买粽子、艾蒿。这些知识孩子明明能够在活生生的自然中观察到、触碰到,为何我们却选择让孩子们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出示文字和图片来让他们习得呢?
03 经济与社会
教会孩子怎么对待金钱是养育者必然会经历的。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更合适呢?找对契机。
食物的价格会受到不同的产地、生产方式、卖相等等因素的影响,孩子能够直观感受到小农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区别。
在买卖交易过程中成年人的沟通模式对于孩子的社会成长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04 食物偏好
能够让孩子自主选择和采购,这会让孩子更加主动参与到食物的烹饪或者加工的工作中。
因为在菜市场大多数的瓜果蔬菜都是新鲜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很有可能在无形中更加偏好自然的食材。
姑且抛开教育不谈,一个能认真对待食物的人,一定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也一定是一个会照顾好自己的人。而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最本真的目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