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孩子们期末考试,昨天考完试没过几个小时就有家长把试卷和答案发到了群里,回家后有的孩子对了答案,并反应这次考试比较难,有些平时在班级前几名的同学,数学好像都过不了100分(满分120)。于是家长们就纷纷说起孩子们考前和考后的各种表现,有的同学考试前会拉肚子、生病,有的在对了答案估过分后,大哭一场......于是家长们纷纷表示现在孩子的不容易,都表示很理解孩子,不希望孩子压力太大。话题逐渐越扯越远,有的家长发了一组关于孩子教育的漫画,其中一幅就是下面这幅:
于是有家长说:“对啊,只是希望他们的未来都能幸福。”
还有的说:“孩子们未来幸福,才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这时我想说:“我们成人都未必真正知道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并保持幸福?怎么帮助孩子们呢?”,可是感觉有点生硬。
于是就说:“我有的时候也困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我问了一下自己,原来自己真的不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还居然经常跟别人说:“我现在感觉很幸福”,“想让孩子幸福”等等。
或许有人会说,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根本说不清楚的。比如有的人感觉住在城市里是幸福的,有的人住在乡村感觉是幸福的;有的人跟家人在一起感觉很幸福,有的人感觉跟朋友在一起很幸福;有的人工作感觉很幸福,有人感觉休息很幸福等等。所以没有必要去深究它,就跟着感觉走就好了。
可是,当我产生困惑了后,我就很想去深究一下到底什么是幸福?这也许是因为最近在学习改变思维方式的后遗症吧。以前我可是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先生的。于是就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又在知乎上看了一些相关的文章,还找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过一生》读了读。现在就把我探究的幸福简单分享一下:
百度上给出的幸福定义是这样的:
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有状态的稳定心情。而快乐一般是持续时间比较短的感受,简单理解的话,幸福应该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快乐吧。
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生活状态。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
因为幸福是主观感受,所以别人眼中的“你真幸福”,往往是一种假象。而且能聊到“你是不是幸福?”的话题的人也应该是非常亲密的,如果不太熟悉的说到这个话题,往往会陷入尴尬。
幸福的要素包括:安全感、舒适感、生活环境、协调、对比和满足等。
荣格说,要想要获得幸福,你需要具备以下5点:
良好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与亲密关系(例如婚姻,家庭,朋友关系等)、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一定的生活水平和令人满意的工作、一种能够被用来成功应对世事变迁(the vicissitudes of life)的哲学或宗教视角。
叔本华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以下三项不同的内容:
第一,人是什么:可以用“个性”一词来概括,广义的“个性”包括了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等。
第二,人有什么:即外在财产和一切占有物。
第三,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人向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看法则是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来。
幸福的首要因素,甚至,一个人此生存在的主要意义,是由他的内在机制决定的,这是既定事实,也是他内心是否感到满足的直接根源;一个人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情感、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外在环境对人只起到了间接调节的作用。
个性决定命运,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获得什么样的幸福。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所具有的个人品质,并遵循符合个人品质的方向去追求发展,避免其他的情形,再选择最适合我们个性的人生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幸福的本质在于“人”,那么集中精力保持身体健康、培养能力,无疑要比一心积累财富更明智,
生命中的幸与不幸,与其说是取决于我们遇到了什么,毋宁说是取决于我们与它们相遇的方式。
综合以上的关于幸福的种种说法,我认为如果要让孩子以后过的幸福,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幸福观和幸福感知力。
幸福观就是关于幸福正确的观念,要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源自精神的,源自于对人格的不断完善,源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令自己愉悦的工作,而很少来自于外在的物质,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愉悦,过后又是无尽的空虚,只能以更多的占有物质来填充欲望的无底洞。而源自精神上的幸福却能够持久的带来幸福的感觉。从而能达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状态;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我们现代人的幸福观也应该与时俱进,物质能够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感同样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对于现代人来说,幸福观应该包括:
1、健康的观念
健康的观念应该是坚持用正确的方式,坚持长期的运动,帮助孩子培养运动的习惯,这将让他们受益终生。
2、适应时代和环境的伦理观
伦理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理解,在不断的演变和进化,因此伦理观一定要适应我们所在的时代和环境,脱离了实际的伦理观将是扭曲的,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帮助孩子建立伦理观的时候,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适宜的伦理观应该是中外通用的,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规则,从而更好融入社会,适应全球化的浪潮,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了解并理解的伦理概念包括:幸福、诚实、勤奋、自由、自主、权利、义务、良心、价值、道德、责任、关怀、人性、正义、准则、痛苦、平等、信任、共识、人权等。
只有对伦理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 才能够塑造和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伦理观,打造完善的人格,从而指导他们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终生快乐学习的观念
马克·凡·都仑说:“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
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现在教育体制下,让孩子们为了高分、为了名校和为了好工作而学习,而是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追求快乐和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这样孩子们将会从学习找到幸福,并将这种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学习方式持续终生。
4、做有意义工作
有意义的工作是指我们真正兴趣所在,能够投入极大热情并持续去做,同时能赋予一定使命感的工作。而不仅仅是适合当下能力的工作,而应该是更能够激发我们潜力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才能够帮我们获得幸福。
5、经营幸福的亲密关系
拜伦说:“所有想要幸福的人都必须学会分享,幸福是一对双胞胎。
那些能够让我们分享的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恋人和爱人。与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乐趣。可见,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来说非常重要。
因此,用心去经营人际关系,打造自己的“幸福圈”,让它成为幸福的源泉,是每一个想要获得幸福的人必不可少的。
幸福感知力,应该是能够感受幸福的能力,就像欣赏音乐、绘画、雕塑、文学作品等,这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也是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需要具备的能力。
毕淑敏说:“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幸福的感知能力,那么毕生所有的奋斗与努力,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所有的结果都会变成沙上建塔。”
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幸福感知力:
仁爱
“爱出而返”,能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给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乐于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为了别人而活。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的幸福打算,慢慢地,我们会伤害自己,连带着也会伤害我们那颗乐于助人的心。
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要先问自己,什么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然后再看看我们的行为,是否在损伤我们助人的热情,是否会剥夺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感恩
感恩是一种回馈,是因意识到被给予而自发认为是被恩赐或被爱,从而有感谢对方的意愿产生的心理活动或现实行动。在生活中,我们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等,这样可以让我们对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快乐和满足,从而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的更加愉快和健康。
感恩一切,内心才会时刻充满温暖,活在感恩中,人才会幸福快乐。
习惯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说过,“我们养成了习惯,然后习惯造就了我们”。能带来幸福的习惯包括竭尽所能让快乐与热情的时刻充满我们的生命,从一次小小的体验或者改变开始。比如充当社区的义工、社群徒步旅行、做一次活动组织者、参加演讲比赛等,还有一些日常的安排,如家人或者朋友的聚会、阅读、写作、喝茶和运动等。
通过这些有益的习惯,给我们的生活注入动力,让我们能够累积幸福的元素。
品味
幸福有高度也有深度,幸福的高度是指我们生活中体验到的情绪波动,它有高潮和低潮;幸福的深度则指我们内心深处基本的幸福感。幸福的深度就像是树根,提供养分,是生命的支柱。幸福的高度则像是树叶,美丽而有魅力,但生命却是短暂的,会随着季节改变直至枯萎。
我们可以通过追求既有快乐又有意义的工作、学业和情感,来增加幸福的深度;
也可以用“品味”的方式来探寻我们生活中有价值的部分,比如跟家人相聚时、享受一顿美食时、完成某个工作项目时、听一场演唱会时等,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幸福。
接纳
真正的接纳,一定是接纳真实,接纳不完美,接纳生活的无常。
我们在面对自己或他人时,要做到真正接纳,不论是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都要勇于面对现实,接纳两份真实,一份是现实的真实,一份是自己内心的真实。
接纳最真实的自己,是指能够欣然接纳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的优势而骄傲,也不因自身的缺陷而自卑。
要真正接纳自己,首先静下心来,发现真实的自己,并且要学会爱自己。其次,要学会改变现状。对于自己的不足,或者无法接受的地方,尝试去改变它。
当一个人能真正接纳了自己,才有可能去接纳他人。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亲友、同事甚至陌生人时,结合着接纳自我的方式,珍惜对方的情义、聆听对方的感受、包容对方的不足、发现对方的优点、尊重对方的意见、积极关爱对方。
我们在认清和改变自我的过程中,通过接纳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能获得持续的幸福感。
探寻
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具备的能力是我们即使不通过学习也具有的本能,比如:对健康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等,可是我们现代人的忙碌遮蔽了我们的这些本能,直到我们要失去健康、生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本来就拥有如何能更快乐生活的知识,而他们之前却忽略了,或是根本没有意识到。
因此,我们要有静下来和慢下来的能力,去探寻我们的内心,什么才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我们的进步、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幸福,都是来自于我们认识自己以及向自己提问的能力。
简化
在19世纪时,梭罗曾经劝告过与他同时代的人,减少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复杂性:“简化!简化!简化!做两三件事就够了,而不是100件或1 000件事;与其数到100万,还不如数到半打。”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复杂,做事情分秒必争,所以将梭罗的话应用于当今社会就更贴切了。
时间是有限的,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有许许多多必须做的事,这将使已经短缺的资源日益减少。超负荷的忙碌,加上日常生活的压力,导致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快乐。
要想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简化生活是一个最佳的方法。它代表对生活进行排序,并且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弃其他一些琐碎的事。
因为世界上的烦恼和苦痛已经很多,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快乐幸福的过一生,通过从小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和对幸福感知的能力,无疑会帮助他们生活的更幸福。可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想的话,孩子们无非会像我们很多人一样,过着麻木不仁的,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或许孩子们幸福的一生就从我们今天的行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