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天上的父亲,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圣经》主祷文。
为何美国人可以公开骂总tong,我们甚至不可以拒绝父母?
为何面对导师/老板/领导/上级,很多人总是如履薄冰?
为何灭绝师太不让周芷若谈恋爱,让她发毒誓的时候,她不能拒绝?
今天我将以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为背景,反思其中的权威主义模式,思考东西方文化的成因,并试图解释上面提出的问题。
1 背景:我的小故事
前段时间,某学习群里的超级大咖老师分享了一本书。我去亚马逊搜了搜,评价说“假大空,都是空话,一点都不实用”,很多负面评价。然而老师给出的评价极高,我立刻就去下单买了一本。第二天到货,半天班,跑咖啡馆读了一下午,感觉此书甚好,拍案叫绝。和老师微信讨论了两句,分享了我的观点,当时感觉特别好,有一瞬间,有种“以书会友”的感觉,仿佛对面的不是超级厉害的大咖前辈,而是一位书友,一位朋友,一位知己。
2.抽提行为模式:我和权威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行为的反思,常常需要对行为进行抽象、放大,所以或许有些朋友看了之后会觉得,一件小事儿,至于想这么多吗?所谓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把握住了关键的蛛丝马迹,才能侦破自己行为模式的问题,发现问题,促进成长。
现在来看看这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在我和老师的关系中,出现了两种行为模式:
(1)信权威
这本书,无论是题目、根据题目和目录反应出来的内容主题,或是网络评论,我根本都不会买这个书去看。书店里走过看到了,翻都不会翻。然而是大咖老师推荐的,就立刻买了回来。并且空出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手机静音看这本书。
如果把这里面的行为进行抽象,反应出来的行为模式就是:我对权威的依赖、绝对信任。
依赖的,是权威的判断,是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师觉得这本书好,那这本书就是好,就值得我去看,即使现实的情况是,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太好,不太适合买,我依然会听老师的推荐,买买买。在这种依赖中,涉及到信任、甚至是信仰的成分在:无条件得,绝对的信任。
在这样的权威模式里,可以明显得看到两个身份不同的个体:一个地位高,他说什么是什么;一个地位低,你说什么我听什么。两个人的差异性,体现在身份地位的高低。
需要补充的是,和老师之前的几次交流中,老师也是以“请教、讨论、交流”,以及朋友身份和我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可我为什么会有一种身份低一些的状态?
(2)反权威
和老师分享了读书的体验,对书中的几个观点产生共鸣,当时感觉特别好,有一瞬间,有种“以书会友”的感觉,仿佛对面的不是超级厉害的大咖前辈,而是一位书友,一位朋友,一位知己。大家是平等的,面对一本书,平等的交流着看法。
如果把这里面的行为进行抽象,反应出来的行为模式就是:我和对方的平等。
平等的体验就是,那一刻,我觉得对方只是一位书友,一位朋友。
在此,我们面对同样的一个客体:这本书。我有自己的见解,老师有老师的见解,我们对于同一个问题产生了类似的见解,我们也就有了一种相似性。相似性给人以平等感,这种平等感,由客体弥散到主体,即:由同一本书、同一个观点、到同样的人。人当然是不同的,但人是平等的。当然,老师的观点会更成熟,更好,与之聊天我感到收获很多,长知识,但我和对方在此时的差异性,体现在知识的深度或多少,而非两个人的地位差异。
我们通常所谓的朋友,也大体是如此的感觉,同样的观点、想法,和我们在某处具有共鸣,于是称之为朋友。地位上,两者是相同的,平等的。
在这样的行为模式里,我们看到两个身份相似、地位相同的个体,平等,没有谁高谁低。两个人的差异性,体现在知识的深度或多少,而非两个人的地位差异。
3.反思行为成因
再次回顾一下行为模式:
我面对同一个人,体验到两种不同:
(1)对方地位高,我地位低,两个人的差异性,体现在身份地位的高低。
(2)我和对方地位平等,没有谁高谁低。两个人的差异性,体现在知识的深度或多少,而非两个人的地位差异。
前后不超过24小时,为何我对着同一个人,会有两种反应模式?
原因主要包括几方面:
(1)成长经历:比如我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西化的思维模式,对平等、自由的追求。比如我的导师,也是赋予我职业生命,权威性体验在专业水平上的高端,但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从来不是那种权威压人的风格,而是很平易近人,对人真诚而平等。
(2)家庭环境:我的母亲家族和父亲家族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父亲家族更权威化,等级制的感觉,我的母亲家族,权威结构更扁平,一家人都很平等。
(3)社会文化背景,即集体无意识
回到最开篇提到的问题,为何美国人可以公开骂总统,我们甚至不可以和父母讨论对错问题?为何面对导师/老板/领导/上级,很多人总是如履薄冰?为何灭绝师太不让周芷若谈恋爱,让她发毒誓的时候,她不能拒绝?
普遍性的问题,就需要找普遍性的原因。这个问题不只是在我的身上出现,在很多人身上都会有类似的行为模式存在。具有集体共性的问题,自然要去集体层面,从集体无意识中找原因,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即为何中国人和西方比,权威模式不同呢?
4.、集体无意识
为何中国人和西方比,权威模式不同呢?理解上面的问题,需要首先介绍一个概念,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荣格为集体无意识所下的定义是:“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它不象个体无意识那样依赖个体经验而存在,因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财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不在意识中,因此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
这个概念有几个方面的含义,即:遗传保留的、同类型经验、最深层、普遍性。
该如何理解呢?
我来举一个简单例子。
比如我和范冰冰,冰冰是女神,我和她比差很多,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部分差异性的基因,来自父母的遗传、她得后天保养、个人经历而来的气质等等。但是我和范冰冰在基因组上,有99%的共性,我们大部分的基因片段是相同的,就保证了我们的基本生理状态,例如两个眼睛一张嘴,例如两只胳膊两只腿,这些都是一样的。
以冰冰两只大眼睛和我两只小眼睛来对照说明。
遗传保留:我们都有眼睛,大家都有两只眼睛,这是由遗传而来的,集体无意识,也是以一种类似的机制,从祖辈到我们;同类型:就是说我们都有两只眼睛,都是用来感光产生视觉,看大千世界的;最深层:基因层的东西,若非测序手段的进步,我们根本无法探查到,而集体无意识,就是存在于深处,一般人根本无意识到他对自己的影响,你觉得似乎是自己独特的、浑然天成的行为或想法,但其实已经有无数人曾经如此行动过,意识不到,因为意识的最底层;这就是遗传而来的共性,和父母无关,和自己的个人经历无关,是整个人类共有的基因特性。范冰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基因遗传上的共性保留。而在心理上,也有一套类似的保留存在。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遗传保留。普遍性:眼睛大小的基因是不同的(遗传变异的),但决定眼睛发育,保证人有两只眼睛的基因,就是高度保守的,这就是普遍性,大家都如此。
根据上面例子的类比,集体无意识的定义即:是由遗传而来的(遗传保留)、反映了集体的相同或相似的经验(同类型)、埋藏在我们内心最深处因此几乎无法被意识到(最深层)、集体都具有的(普遍性)一种精神状态。
5、集体无意识:东西方的权威主义区别
人类有共同的集体无意识,东西方人有各自的亚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今天这个问题,就从东西方亚文化下的集体无意识谈起。
东方以中国为代表队,中国有2000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社会文化对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封建社会时期权威主义的模式,以一种代际遗传的方式(遗传保留),反映了现代人2000多年前到200多年前祖先们在皇权统治下的体验(共同经验),尽管封建王朝已成为过去式,那时候的模式却潜入我们的内心深处,以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方式(最深层),影响着大部分的中国人(普遍性)。即,构成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而西方代表队,则以基督教的影响最为广泛。西方尽管也有封建制度,但等级严格度并不如东方,也因此更容易被资产阶级革命所撼动。此外,封建制度在西方,主要是一种政治制度,文化和精神层面,主要受基督教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因此我们分析东西方差异时,并不将西方的封建主义考虑再内,而只考虑宗教因素。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同样具有以上四大特点,构成西方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接下来,咱们从东西方集体无意识差异的角度,来看看权威主义的差异。
中国权威主义的集体无意识来源,是封建制度,特点就是,等级制。皇帝又称天子,是上天的儿子,上天就这有这一个儿子,是皇帝,而下面的所有人,都是他的子民。皇帝和全天下的其他所有人都是不同的,因为只有他自己,是上天的儿子。皇帝下面还有官员,一级一级得,直到最下面的老百姓。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权威,甚至还有生杀予夺权。如果我们画个族系图谱,最上面那个就是皇帝,然后逐渐向下,地位越来越低,人越来越多。
西方的基督教,就像圣经主祷文中所写,我们在天上的父亲,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基督教文化中,上帝是人们的父亲,全天下的人共有的父亲,因此在这样的宗教背景下,人们的地位是一样的。上帝(地位类比于中国文化里的上天),有无数的子女,所有人都是他的子民。西方尽管有封建制,有皇帝存在,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政教分开,教皇权利远大于皇帝。可见宗教文化的影响之大。既然我们都有同一个父亲是上帝,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就是兄弟姐们,是平等的。因此在基督教文化下,我们可以看到,上帝是至高无上得,但他不在现实中以人的实体形式存在。反过来说,现实里能看到的所有的人,都和自己的文化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上帝的儿子,咱们是兄弟姐们。
看出区别了吗?
中国古代文化下,最高权威,上天的儿子,只有一个,是皇帝,他甚至可以随时弄死你;
西方基督教文化下,最高权威,上帝的儿子,有千千万万,人们都是他的孩子。
因此,受到这样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人的权威的集体无意识,就有着皇帝-子民的模式存在:现实中有个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能够随时弄死我、地位远高于我;而西方的权威主义的集体无意识是:上帝至高无上,但现实中存在的人,都和我一样,咱们都是兄弟姐们,你可能比我聪明、钱多、成绩好、贡献大,但地位上,我们是平等的,都是上帝的子女。
这样的集体无意识的差别,就可以解释中西方权威文化里的区别。
6、回到我的案例
再回顾一下集体无意识。
西方:大家都是上帝的子女,地位平等,不同的是外在的,能力、钱、贡献;
东方:存在一个可以随时弄死你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地位远高于你,不容质疑,不能反抗。
再回顾一下我的行为模式:
(1)对方地位高,我地位低,两个人的差异性,体现在身份地位的高低。
(2)我和对方地位平等,没有谁高谁低。两个人的差异性,体现在知识的深度或多少,而非两个人的地位差异。
根据这两种集体无意识,再来看我的行为模式,是不是很类似?因此在成因分析中,我提到,除了个人的精力、家庭的因素外,还有文化背景方面的影响。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意识中,自然反应而来的就是东方的模式,对权威,心存敬畏,地位放低。
7.和父母的关系
我养猫,经常会听到大家说,“我也好想养但是我爸妈不让,我就没法养”。和父母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为什么不可以忽略掉父母的意见,按照自己的本心,养一只小猫小狗小动物呢?
为何灭绝师太不让周芷若谈恋爱,让她发毒誓的时候,她不能拒绝?就告诉灭绝师太,我的幸福是我的事儿,你自己不幸福别来给我添堵不行吗?
介绍完东西方集体无意识的差异,我们来看看中西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包含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至高无上权威和自己的关系,即皇帝/上帝和自己;另一个层次是,父母本身和自己的关系。中西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区别,主要在第一层次。
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里,就有皇帝-子民的关系存在,因此具有一种绝对权威、不容反抗、反抗弄死你的无意识存在。因此对很多人来说,无法、不能、不可以对父母的话拒绝,即使那明明是错的。不听妈妈的话,就有一层拒绝皇帝的恐惧在无意识的最深处冒上来。因为是无意识深处,因此根本不会被意识到。
西方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非常有意思。我们把上帝、父母、自己放在一起来看。面对上帝,我是上帝的儿女,我的父母也是上帝的儿女,在这个角度上,我的父母和我,是处在同一个地位的,从上帝的层次看,我和父母,也可以说是兄弟姐妹,因为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因此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子女间的对话,就更多一份平等。拒绝父母的要求,在集体无意识层面来讲,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和拒绝你的一位亲密朋友,是一样的。或许不舒服,但不会感到死亡威胁。
8.回到最初的问题
为何美国人可以公开骂总tong,我们甚至不可以拒绝父母?
因为在西方文化下,总统、你我他,都是上帝的子民,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大家的地位是相同的。有的人敢公开骂总统。即使有的人不敢公开骂,但也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怕失去工作,怕被收拾,等等。但不爽的时候心理肯定是可以骂一骂的。这和骂一个陌生人类似,敢于不敢,都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而我们,拥有封建制度打底的集体无意识的人,和父母讨论对错,里面总有一层和皇帝探讨的无意识存在。皇帝不让你养猫,你养了?拖出去统统一丈红掉!深层的恐惧在你的内心深处,像个看门人,反抗父母的想法一旦被冒出来,立刻就会被阻止,无法进入意识。因此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只能经由心理分析,才可以发现到。平时很难被意识到。
为何面对导师/老板/领导/上级,很多人总是如履薄冰?
这个和上面提到的一致,上级作为权威,在无意识层面中,是有封建权威的成分存在的。但是因为现在东方的文化教育也受西化的影响和熏陶,个人经验和家庭教育,具有很多西方色彩,因此这部分也被中和掉了一些,在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身上,会减轻很多。
为何灭绝师太不让周芷若谈恋爱,让她发毒誓的时候,她不能拒绝?
这和面对父母的状态是一致的。师傅如父母,不能拒绝,因为有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恐惧在——集体无意识里怕被皇帝弄死,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怕被师傅弄死。再次强调,是在无意识中的,无法被意识到的。
无法被意识到的东西,常常会被敏感的人,以其他的方式感受到,或许不会挂着集体无意识的名词。比如金庸,他对人性的观察太深,或许在写倚天屠龙记的人设时,并没有想着集体无意识的名词,但他的人物设计,却把集体无意识的恐惧很好得反映了出来。
什么意思呢?
灭绝师太下面,有一位和周芷若的性格特点、禀赋、灭绝师太寄予希望、恋爱特点很像的人:纪晓芙。她是怎么死的呢?因为反抗灭绝师太,而被杀死的。集体无意识中,拒绝师傅=拒绝皇帝=随时可以弄死自己的恐惧,以纪晓芙的死亡过程反映了出来。周芷若如何敢拒绝师傅?即使当时师傅的武功已经被克制住了,深层的恐惧因为无法进入意识,因此也无法被察觉出来,没被发现的问题依然是问题,依然在那里发挥作用。可怜的女孩儿。
9.最后
今天的这篇文章,看到这里的人肯定不多。写得太长了,到这个位置,刚刚满6k。我试图用浅显的语言,容易理解的类比来解释心理学名词,通过个人分析的方法,向大家展示了心理分析用于自我认知的过程,并加深到集体无意识的层次,获得更深的自省和关照。
写到这里反思这篇文章,反思我写文的过程,现在内心真的很激动。我喜欢写长文,可以把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有理论体系、有性感名词、有案例。今天是我再次尝试写心理专业应用文,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我由衷得表示感谢,因为大家的支持,我才有毅力和勇气一篇篇得坚持,直到今日似乎打开了任督二脉,虽然尚有很多不足,但依然将集体无意识的一个应用点写了出来。
现在我觉得疲惫而充实。又兴奋又满足。
或许这样的心理分析模式会继续写下去吧。以一个小现象,到人类的大问题。
在Condi的世界,Condi带你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