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层面讲,“感恩之心”也就是当我们发现了别人本“不该做”却为我们“做”了时而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感恩之心”的基础是拒绝“应该”。
今晨的涂鸦是昨天的延续,我想对“感恩之心”的“挖掘”更为细化。
有次应邀为某知名上市公司中层领导做了一天的内训,对方给出的主题是“调动心理资本,激活感恩之心”,其中有一个环节我已用过多次:请举出5个例子,证明配偶是爱您的。
受训人员有男有女,平均年龄不会超过40岁,都已有了孩子。
正如我所熟悉的,有人很快举出了例子,而有人绞尽脑汁,但是大家的依从性很好,能够与我所讲过的“心理现象”相结合,深刻意识到这就是调动心理资本的一种方式。
可能是这种场面我已经历了太多吧,尽管所举出的例子感动着当事人,也感动了在场的很多人,但没能将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一丝涟漪。
直到一位男性说道:“还有一件事情是,每次我出差回家,无论多晚,我们家窗口的灯都是亮着的,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老婆还没睡或着躺着沙发上等我,我一按门铃,她就准时把家门打开。”
一幅我并不陌生画面立马在我脑海里浮现,很多人也显然被这一画面的温馨而震撼,几个人为他竖起大拇指,有一位竟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我问:“您为什么要鼓掌?”
他答:“我也经常深夜回家,每次都是我老婆在家中等着给我开门。我TM怎么就没有想到这是她对我的爱呢!”
集体沉默。他那句自骂,肯定也骂了在场的不少人,包括我。
一位女性给出了解释:“这是因为你们这些男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我们做妻子的爱当成理所当然了。”
依然集体沉默。
这个时候我必须引导了,尽管此时正沉浸在自责中难以自拔。我问他:“您是什么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妻子开着灯等候出差回家的您,是一种爱的?”
心理咨询的同行们一定知道,这是一个很要害的问题:询问“第一次”,了解是什么让当事人有了“第一次”。要知道,“第一次”并不见得就是事件第一次发生,而只是当事人对所发生的事件第一次有了觉察、意识和记忆。
他几乎未加思索,答:“今年的除夕夜,在看春晚时听到王菲和那英演唱《岁月》,其中有句歌词是‘我为你留着一盏灯,让你心境永远不会近黄昏’。”
他说就是这一句歌词,让他当时流了很多泪,还把妻子弄得莫名其妙。
这就是他的“第一次”,但是在此之前,妻子已无数次为他留着那盏灯,他却熟视无睹或看而不见。
“感恩之心”的“激活”,就是能够“睹”或“见”。
我问:“当时您告诉她为什么感动得流泪了吗?”
他答:“没好意思。”
我没说什么,因为我知道一个男人羞于表达感激是常见的事——哪怕已能“睹”也能“见”,尤其是对于亲人。
话题被我扯回到人际交往的原则上,开场时我曾讲过: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区分三种人,即亲人、生人和熟人;交往原则是“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尤其要做到“亲人要生”,即“是亲三分客”,比如正因为妻子是亲人,当见到妻子的付出——端杯水、盛碗饭、洗件衣服……时,要毫无吝啬地对她说声“谢谢”,而不是觉得理所当然或天经地义。我当时说过,一个人能保持乐观,始终不被负性情绪所困扰的秘诀之一就是,永远不要相信天底下有什么“应该”之类的绝对化要求——没有人应该为我们做什么!
这样,便是“合理情绪疗法”之“合理”。
其实,从心理层面讲,“感恩之心”也就是当我们发现了别人本“不该做”却为我们“做”了时而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感恩之心”的基础是拒绝“应该”。
小结:与“调动心理资本”——我认为让受众了解自己的“心理资本”要比“调动”更加重要——不同,“激活感恩之心”的重心不在于“感恩之心”而是“激活”。
“感恩之心”人人都有,“激活”的能力却有大有小,提升这种能力有待于专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