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卖部,是市场经济活动中规模最小的零售企业。记忆中的小卖部总是小小的门面,一张长长的柜台,台上摆着琳琅满目的零食。柜台后面坐着满面悠闲的店老板,他身后的货架上还摆着大瓶的可口可乐和果粒橙。
前几天看见一组韩国插画,画的是韩国的小卖部,低矮的一层建筑,每一家门口都有一棵生机勃勃的树。这让我想起记忆中的那些小卖部……
1。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住家的隔壁有一家小卖部。
原先的老板是一对胖胖的老夫妻,做生意精打细算,平时不苟言笑,小店面也和他们的脸色一样阴沉。那时候一毛钱可以买一酒杯的瓜子,他们每一次都会把杯口的“小山丘”抹平。这一举动给我留下了抠门的印象,竟对那两张满是皱纹的脸产生了嫌恶之情。后来老夫妻的侄子把店面盘了下来。新老板给孩子们量瓜子的时候都带着一座满满的“小山丘”,这让我对这个新老板很有好感。小孩子的好恶就是这样地容易被左右,有时候几颗瓜子就能收获一颗孩童的心。
新老板比我的母亲小几岁,见人总是笑呵呵地,爱开玩笑,倒真像个舅舅。我听父母亲管他叫阿德,很熟稔的样子。
像是店随主人。自从换了新老板,这间原本腐旧冷清的小门面像是枯木逢春,重新活了过来。
阿德在门口摆上两把洗刷得发白的木长凳,从此长凳上总有客人,一扫往日的冷清。父母亲晚饭后无事也喜欢去那儿坐坐,和村里的长辈、同辈聊聊天。阿德就坐在柜台后面参与话题,他的音量不大,却能听得清楚。
小店门口有一棵大大的哑巴树,树下是一片空地,傍晚放学,孩子们就聚集到这片空地上玩耍。空地上晾着阿德的手工面,即使是熊孩子,也不会去破坏这些手工面,可能阿德曾请他们吃糖果。也常常看见比我还小的小屁孩和他没大没小地说着话,他倒不恼,好像和那小屁孩已经称兄道弟了一般。
我和他两家是邻居,夏天会请我吃一根手工冰棒,或者买辣条的时候多给一条(那时候的辣条还论单条卖呢)。他的年龄虽比我大上二十岁来岁,可若是论字排辈,估计还得叫我一声“姑姑”(从小因为字辈原因占了不少辈分便宜)。那时候年纪很小,初初知道这个事儿,还觉得怪不好意思,寻思着始终要给人一点面子,所以从不在他面前提这茬儿,只是他再请我吃零食的时候就没那么客气了。
2。
后来转学到县城的小学上学。学校的地理位置极佳,周边是全县商业最繁荣的地段。学校门口超级多小吃摊,是晚上压马路的必到之所。旁边的小卖部,店面比阿德家的小,可东西却不比他少。
那时候一到夏天,就流行吃冰冻的芦柑果味饮料,就是惠尔康那个牌子的,包装和纯牛奶一样,只不过是橙色的。也亏得店家想得到把250ml的饮料冰冻着卖。一瓶一块钱,能吃好久。那时候第一次猛然间看见上桌从抽屉里拿出一大块砖头,张嘴又是舔又是啃的时候,我是震惊的。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在吃冰冻芦柑饮料。因为橙色的液体冰冻成长方体,颇像一块刚烧出来的砖,试问,猛地看见你的同学在那啃砖头,你作何感想?
“啃砖头”的吃相是极难看的,但我忍不住偷偷试过一次,美味程度的确比冷藏的上升了好几个等级。我还喜欢吃小吃摊上五毛钱一杯的牛肉丸,可以免费续一次汤。再就是一杯粉丝加几块鸭血,混点辣椒面儿,鲜香麻辣劲儿,好吃得不得了。
后来有一次我正沉醉于美食之中,突然一个同学看见了,说:“你也会吃这些东西啊?”我呆立原地,手中的粉丝汤还散发着热气,热气把脸都蒸红了。那时候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以为的样子,在别人眼里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双方信息是不对等的啊,别人只会用他已有的碎片信息做片面的判断。但也没关系,你只须始终做好你自己,就足够了。
3。
相比小学,初中校园就偏僻多了。课间能买到零食的只有那一间小卖部。
课间操一结束,小卖部里就填满了人。外面的进不去,里面的出不来。我们四五个小姐妹,派一个战斗力最强的到前线去。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主要交代买啥吃的,以及备选)。她悲壮地奔赴战场,我们就在门口倚门守望,嗷嗷待哺。待君归来,短短几分钟仿佛苍老了几岁,眼神里流露出饱经沧桑的疲惫之意。可我们的眼睛都亮了。
坐在门口长凳上晒太阳,吃着东西,数着刚刚又进去了几个帅哥。里头还是炮火纷飞、战马嘶鸣,我们对那位上前线的勇士肃然起敬。
有时候做值日晚了,就干脆在小卖部解决晚餐。一根香肠一碗泡面是标配。小卖部的厨房照明度不高,墙上是岁月烟熏火燎的痕迹,桌子是八仙桌,凳子是木长凳,都老旧得掉漆。好像莽莽黄沙中的一间小客栈。帮我们烧开水的阿嫲,脸上是云淡风轻的神情,就像一个看惯江湖风月事,不如退隐居山林的绝世高手。
酒足饭饱,就此别过,江湖再见,后会有期。
后记。
少小离家,一别十几载。再回去的时候,阿德的小卖部已是大门紧闭,人去楼空。门口的空地上不再有孩童玩耍的身影,哑巴树一生不言语。母亲说阿德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关了店门,回家养病去了。十几年,人终究是老了许多,只愿他的心态一如当年,笑对生活。
小学校园已拆,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幼儿园。周围的小卖部全都推平,盖起了高楼。小吃摊纷纷被驱逐,散落在各个街角。卖粉丝的阿姨不知身在何处,卖牛肉丸的阿姨还卖起了福鼎肉片。这条街道不再是当年的那条小吃街,好多新店面租不出去,闲置着。再也不会看见有人拿着冰冻芦柑汁“啃砖头”了。
初中的小卖部也换了好几个主人。现在的小卖部更像一个微型便利店。只是那样自助式的货架摆放方式,大大提高了“做坏事”的几率。所以店主在店里安了监控器,但估计没什么卵用。什么都变了,只有门口的木长凳还在。
近年来,小卖部渐渐被大小超市或者便利店所取代。不知上哪儿买五毛钱一包的辣条,带贴纸的泡泡糖。但也许某天在某个小巷口还能看见一家,店内商品稀少,老板精神靡靡,你怀疑这样的店面要怎么维持,可它就是顽强地存在着,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