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就已经搬回宿舍了,借住畅同学家的康复生活圆满结束了。
时间一晃而过,马上就可以回东北见爹娘了。越来越鸡冻呢!
闲话少说,进入正题。
话说这马主任,就是第一次说我已经学会了撒娇的那位门诊主任,她也是奇人一枚。
小时候身体不好,被父亲交给一位阿姨带,并告诉阿姨,能养好就养,实在养不好就算了。
一转眼,风风雨雨六十多年过去了,马主任还每天精神头十足地坐在专家门诊诊治病人。
那次就是马主任第一次告诉我的,说人是自我暗示最强烈的生物,然后叮嘱我每天早上醒来就告诉自己,今天的我比昨天好!
这招我试过,还真是非常有效呢!
如果你一早上就高高兴兴地暗示自己,一天都会心情愉快呢!
不过后来我老是愿意忘记(偷笑,坦白从宽,自我检讨)!
看来春节后回到宿舍,得把这几个字写在床头以提醒自己才好!
哦哦,对了,说故事吧。
那次跟马主任聊天,她说多看书绝对是好事,可以从书中得到很多有用的故事,来参考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比如说下面的这个故事。
有个善良的女子潜心侍奉读书的夫君,后来夫君考上了举人之类的,本来这应该是幸福生活的开端,谁想后来出现了另外一个妙龄女子,然后就上演了千古雷同的新人换旧人的古老故事。
这边妻子受了冷落不甘心,整日以泪洗面,怨天怨地要死要活;那边春宵帐暖,千金一刻良夜苦短。
真是只闻新人笑不理旧人哭。
好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老妇人,是这位善良的妻子曾经搭救过的一位老妪。
她给妻子出了一个主意,让她不要吵不要闹,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每天都素面朝天、衣着朴素地去给夫君请安,什么也不要多说,请安之后就马上回来。
妻子照做了,每天认真请安,请安之后马上离开。
丈夫一看妻子不打不闹,只是安安静静地请安后离开,甚好,难得清净,打个招呼后只管跟那妙龄女子厮混。
一个月后,老妇人告诉妻子,现在开始,好好打扮打扮,妆容精致、描眉画鬓、衣着华丽地去请安,还是什么也不要多说,照例请安之后离开,就算你的夫君让你留下来过夜,也拒绝他。
妻子照做了。
第一天,这夫君的眼睛就一下子直了!
这还是我那糟糠之妻吗?
怎么会如此美丽多姿?!
想多看几眼,无奈妻子请安之后就马上离开了。
第二天,夫君竟然心里会隐隐约约地盼望妻子的再次出现。
第三天,夫君竟然魂不守舍地等,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妻子飘然离去。
就这样,夫君的心一天天地随着妻子的来去而飘忽不定。
而那位妙龄女子呢,眼看着身边的良人变成了魂不守舍的负心汉,马上心生诸多埋怨,于是就渐渐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怨妇。
两个女人的地位,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又变回来了。
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
看吧,人心和人性就是如此。
遭遇了挫折、打击和变故,你心生嫌隙、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你就注定要失败,无论婚姻还是事业。
如能心生智慧、力挽狂澜,你就会把自己再次变成胜利者。
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甜的。
听了马主任这个故事,我觉得实在有趣。
主任说,她偶尔也会把这个故事讲给熟悉的患者听听,因为很多女患者都会因为丈夫搞外遇而抑郁或者焦虑,甚至寻死觅活地折腾来折腾去,搞到最后身心俱疲、两败俱伤。
其实,天下之事都有规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都是正常的。
花无百日红嘛对不?
凡事都要想开,不能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
说实话,如果现在的我是这个妻子,也许会有不同的做法和想法呢。
就算男人让别人抢了,抢了就抢了呗!
能一抢就走的男人就说明这个男人定力不够,或者是不是还说明自己哪方面存在不足。
再有,只把男人定义为图新鲜的高等动物好像也不够客观。
因为有一次一位男士曾跟我探讨过,说再美好的面容如果看久了,也会生厌,倒是那种灵魂相知和精神上的互相欣赏会更长久些,而且虽然男人算是感官在前,可是人也都是有理智的。
面对诱惑,理智一些的男人是会好好衡量一下利弊的。
文中说的只是个比较简单的案例和故事。
不过有时候这样做当然也会有效果,因为很多人其实不会想得那么深入,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有效。
闲着也是闲着,我自己也设想了几个故事情节。
设想一、
妻子看丈夫被抢,跟别人卿卿我我,心生报复,一气之下也前看中了问诊的俊俏的郎中,两人一来二去搞到了一起。
纸里包不住火,后被丈夫发现,一纸休书将妻子送回了娘家。娘家人觉得她丢尽了颜面,妻子遂投井自尽……
设想二、
妻子看丈夫被抢,终日忍气吞声,以泪洗面,儿子看在心上,心里暗暗怨恨这个外来的狐狸精勾引了父亲,伤害了母亲。
后妻子郁郁寡欢,不治而亡。儿子成了后妈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独吞家产,后妈与长大后的儿子展开一场恶战,谁死谁手里还真不好说……
设想三、
妻子看丈夫被抢,哭天喊地之后,自觉无法令丈夫回头,于是专攻女红,整日绣花排解郁闷。
妻子的心一天天静下来了,她渐渐觉得,男人的本性可能就是喜新厌旧,于是寄情女红,绣得越来越好了。
丫鬟看在眼里,一日女红大赛,偷偷拿出去一幅参选,谁料被选中进宫绣龙袍,另外一个故事开始了……
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就是“一念一世界,一顾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