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流行的说法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说走就走”四个字,凸显了人在生活的各个碎片之间切换。信息、空间等等生活要素都可能令我们产生碎片化的感受,但最明显的,还是时间的碎片化。这里说的碎片化主要不是与专注相对,而是与“连续”、“整体”相对。
长尾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线选择的时代,而且这是件好事”。但是当我们学习、工作时面对的是碎片化的任务,学习、工作与锻炼、放松、睡眠等又成为一些在时间轴上紧密排列的碎片时,有一种意义不明和不确定感弥漫在我们心间。这种内心世界的支离破碎,常被我们笼统地说成有点小焦虑。
上面说的意义不明是指一种感性的体验,而当我们用理性追问之时,在这些碎片中都能找到意义,不然我们不会去做这些事。
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像类型故事片的主角,按照一个既定的意义去生活,但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会不断解读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找出一条线索,保持自我的一种连贯性。所以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虽然只是一些偶然事件,还是会被归纳到自我整体的意义之中。有时我们会给碎片之间加上因果联系,比如告诉自己:“工作时一直闷在办公室里,所以好不容易放假了我得去远方看看。”
笔者完全没有否定放假旅行、宣扬懒宅有理的意思,而是邀请你一起来想一想,从工作的碎片切换到度假的碎片,你给自己的驱动力是什么?
有一种情况是旅行过后我们收获了一些记录着美景与心情的照片或文字,发朋友圈或者自己收藏。看到这些照片与文字时,我们给了自己的旅行一个完整的意义。但是这个意义的获取过程是一系列的碎片:航班或者列车的劳顿,拥挤的人潮,食宿问题等。总有一些出镜的画面打断你的思绪。甚至目的地的风景也是一系列的碎片,并不总能带来诗词和传说里所提炼的美妙。所以我们心满意足,又怅然若失。
或者你能够怀着一颗放松和发现的心去享受这些碎片化的过程,即使遇到并不如意的人与事。像这样明确自己旅行的意义的,我相信大有人在。
而换一面来看,如果只是抱着这样的念头:暂时结束“工作”这个碎片后需要另一个碎片来填充自己的时间轴,不然就显得“工作”填满了自己生活的全部,所以必须把这几天游玩的日程排得比工作时还满,才能形成足以与工作相抗礼的平衡。那么你很可能会发现远方并没有诗,只得回来后给自己写一首。
也许真正能让生活平衡的,是连续的完整的意义。不是在假期急匆匆地释放,而是给其他方面留有恒常的一席之地。
所以朋友,我不在所有节假日祝你快乐。有时,也许自己愿意“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