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间在想一个问题,大山里的孩子为什么要走出来。
很差的教育环境,相对好的自然环境,但是家庭很贫乏,为啥就走出来了。
最近,或许说突然在想这个问题。为啥这么想,我也不太明白。可能我这个从小生活在二环里的孩子,生活不像大北京人,却过着勤俭节约的日子,过着没有品位的生活,有时候有点像外乡人。
可能看了一部电视剧,电视剧里的那句台词,说突然间让我有了点想法,因为你不好,才使孩子迅速的离开了你,选择了自己认为的日子,甭管日子过得好不好,间接或者大部分因素都是你造成的。
突然从这么个问题,联想到小时候频繁听到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些人说这不就是三观吗?三观,我看不光这么简单,三观没那么好回答是与否,总归要回到家庭,回到家庭环境来看,家庭是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家庭背景......貌似一直没有搞懂这个问题,貌似一直以为这个问不重要,可是问题偏偏可能出在这里。
一直单身,没有信心找女朋友,后来在新浪上看到月老的微博,大批交友的信息,信息上写着家庭和睦,有独立住房什么的。貌似家庭和睦,也许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因素吧。一个不安定的家庭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一个经常发脾气的家庭能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貌似和睦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或许能给孩子一些锚定,有了基层的锚定,才会有上劲的动力,也许这个是相辅相成的,也许这个条件也只是个客观的要素,就像你也许会说,看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家长都在种田、务农,哪有什么价值观?可是,问题往往就在这里,你看到的是走出来的孩子,走出来的孩子是多少,占得比例是多大,那些没走出来的孩子的家庭是什么样?为什么他们走出来了?
总归说来说去像绕口令一样,离开便成了一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话题,里面有一些“不立文字”的东西,那就是人家生活在农村,没你家庭条件好,没有你优越,你家考上大学了,你看看外地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外地的录取率是多少呢?往往又在片面的看着这些东西,或许在讨论片面的东西从来没有负过责任的这样的讨论,往往变成了套路。套路变成了结果,忽略了中间的过程,人家的家长是什么样,人家的家庭是什么样。就像新闻里报道的“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往往这里的延伸没有被比拼的家长考虑进去,所以言语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而忽视了别人的家长,别人家的家庭。
突然间,想到了以上的东西,或者说是责任,责任包含在哪里?是言语教化,还是身体力行,或者说逻辑习惯,还是一个稳定的家庭所产生的那种锚定?就像最近特别想听的那档节目,里面讲的这句话“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那么既然人家不立文字,那又何指向人心呢?自制力,意志力,还是在孩子面前表演,还是表里如一,讲道理,教述;还是像电影里面演绎的农村,村里人的那个理数,那一份传承。
那么传承到底是什么?能够改变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家庭,或者本就是在改变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触力到了当下,产生了那种量到质的飞越,才有了走出来的那些青年人,那些包含朝气的青年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