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美食,沿着户部巷的青石小路,与女儿相挽,在细雨朦胧中,浅浅说笑。日子中的宁静与美好,牵引着时光的臂膀,将我们环在一起。
前面200米就是长江,江上有一座连接起江汉与武昌,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大桥双层结构,上层为汽车通道下层为铁路通道,汽车火车加之下面的船只,喧闹着江水。站在江边,潮湿水烟的气息随着流动的江水滚滚逝去,混杂着雾气水天一色,灰色弥漫着天地。
往右手方走,可以乘坐中华路码头船过江。往左手方向走,可以参观长江大桥纪念碑。我们选择了左手方向。
在桥底,一扇小门进去,购买2元的电梯票,直达大桥的顶部。在顶部不大的区域内,有一座纪念碑,上面详细写明了建桥的经历。环绕四周,有图片文字介绍长江大桥。匆匆浏览后,顺着台阶,来到了大桥上。
大桥特意为行人修了一条甬道,汽车通行的地方比黄河大桥车道多一些。来这里拍照留念的游人在冬季也不少。我提议徒步大桥,爱人和孩子欣然同意。
我生活在黄河边,读的是蒙古族中学。当年班中的同学有居住在黄河对岸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每周回家需要摆渡,人工摆渡的小船往返包头与达拉特旗。包头人中有许多山西人氏,当年也是通过黄河中的摆渡来到包头的二里半,据老人说,当年的二里半是一个大码头,商业贸易非常繁华,包头是一个富裕的代表。
八十年代中期,黄河大桥开通。老师带着我们参观。我清晰地记得老师写了一篇黄河大桥的游记。她写道:“大桥可以并排走12辆马车,桥边的人行路上铺着蜂窝状的六形砖。”当时,我对老师崇拜极了,她脸上的小雀斑在我眼中都变得美丽起来。
而今,我们一家人,闲庭在长江大桥。暖暖的亲情温暖着冬日的武汉。有趣的是,第一次游览黄河大桥,那天下着小雨;第一次来到长江大桥,依然小雨相随。不同的是,在黄河我是小女孩,在长江,我是女孩的妈妈;在黄河,雨过天晴,天水洗般的蓝,阳光明媚。在长江,雨停了,天空挂着灰色的幕布,迟迟不退场。女儿说,已经好久不见太阳了。
微信圈中,好友发来了黄河的图片,满眼雾气,同样的灰色,一种叫“霾”的物质,刷新着固有的词汇,口罩不知不觉中成了生活的必备品。
蓝天不知何时成了奢侈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