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本书,完全就是个意外。这本书是在阅读软件首页上直接推荐给我的,在阅读前,我并不知道这本书的畅销度(这也是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诟病之一)。
这本书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气息,使得读者能切身感受到作者的童年趣事,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我喜欢这些小故事,也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残疾的父亲、坚韧的母亲还有那些童年的玩伴,我总能从文中看到我身边人的一些影子。
书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并且是有自己的思想,有着与其他人不一致的人生轨迹,很多人都不理解书中的各种角色的选择,比如母亲为何要在父亲生病期间,修建自家的房子,为何好友厚朴明明是在追求自由,结果却变成了被学校退学,最后沦落到自杀的地步,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但我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因果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的完整始终是最重要的。父亲病倒,家里的重担一下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母亲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陀螺,照顾着重病的父亲和一双儿女。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不曾有一天为自己而活。母亲性格坚韧、独立,不喜爱别人的同情,在生活那么困苦的时候,都不曾倒下,支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而父亲在生病前,念念不忘的就是给自家修建一座大房子,但由于生病,无法完成心目中的愿望,而母亲,却是一直记着这一点。在家中有些积蓄后,毅然的决定修建自家房子,在门口,刻上了父亲的名字,让自家的房子成为村中最高的那一栋。
自由热烈的厚朴,是一个眼神有光的人,这类人就像是一块剔透的水晶,绚丽夺目,但却是承受不了撞击,是作者这样克制的人,永远也无法成为的样子。他的父亲是个理想主义者,在教导厚朴时,将这种思想强烈的传达给了厚朴,厚朴就像是一个中二少年,每天都是热血沸腾,组建世界乐队参加各种活动,热烈的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梦想改变世界。然而在现实面前,所谓的热血之火终将被现实的冷血无情泼灭。梦想不是口号,不是口头上喊两句就可以的。
正是性格坚忍不拔、不服输的母亲,才可以一直独立支撑着这个家,让自己的家可以不用仰人鼻息,有尊严的生存着,修建了自家的房子,成就了自己内心的圆满,在房子修建好的那一瞬间,她是在为自己而活。而厚朴的父亲是个未曾走出过小镇的教师,给厚朴描绘了一张美丽梦想的远大蓝图,从未教导他如何脚踏实地的去实现它,更不用说是在失败后要如何站起来,而厚朴,总是在东施效颦似的描绘着那些梦想,却从未低头看过自己的脚下,是一条结实的路还是一片飘渺的浮萍,导致了后面的悲剧的发生。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内心里的圆满,不管是母亲还是厚朴,我都非常的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顶梁柱缺失的家庭,以自己的一人之躯支撑住家的脊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摔倒后可以坚强的站起来,所有人的选择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别人再多的劝解至多也是影响,而无法左右。
在看完整本书后,翻看了一些书评,我有些震惊,竟然有这么多不好的评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本有人不喜欢也很正常,我非常尊重那些认认真真看完这本书后写下书评的人,毕竟一本书并不能让所有人都能与之产生共鸣。评价的最基本原理,至少把书看完吧,有些人甚至是连书都没看几页就在写差评了,这让我有些生气。
后来我再次翻看了那些不好的书评,突然有些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的争议这么大。
可能是因为大家对于人性的要求都比较高吧,觉得文章都应该更加的强调其中的真善美。觉得父亲在生病后就应该马上接受自己是残疾人的现实好好生活,不给家人添麻烦;母亲挣了钱就应该给父亲看病,而不是去修房子;从小有梦想的文展应该是在学校大展拳脚,一片光明的未来;想要改变世界的厚朴在朋友的提醒下幡然醒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很多人不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去做这些在我们看来是错误的选择,但是说实话,这些会有错误决定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作为读者,我只能尽量走进文字,尽量去体会他们当下的感情和生活,但脱离出来我们始终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我们会因为我们的人生经历作出不一样的选择,然而做决定的人从来都只有当事人本身。
我不评价作者本身,很多人都在说《皮囊》是为了眼泪在写眼泪,但谁又知道,作者在写时是否真的饱含泪水。
个人推荐指数8.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