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有很多单词我总是读错,无论如何也记不住正确的发音。单词 “Pho”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Pho指的是越南牛肉米粉。虽然它是一个越南单词, 但是随着越南美食的流行,它也被英文吸收,变成浩瀚英文单词中的一个。每次去越南餐厅,点餐的时候我都尽量避免说这个字,常常以 “Rich Noodle”(米粉)含糊带过。我听过有人读/fur/类似于中文的“发”,第四声。前些时候,我发现一些 Youtube上的美食博主念类似“否”的音。是“发”还是“否”,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算了,看样子我会一直和这个单词纠缠下去。
Pho堪称是越南的国菜。每家越南餐厅都会有自己风味的Pho ,但总的来说大同小异—细腻柔滑的米粉配上新鲜的高汤。再加上多汁的牛肉和豆芽。牛肉有生熟两种选择。我自己比较喜欢点生牛肉。
Pho味道极其鲜美,这得益于它汤汁里面的鸡和牛骨。好一些的越南餐厅都会说它们的汤汁放有上好的牛尾骨。经过24小时的熬制,才有最终呈现的清香鲜味。Pho清爽可口,三餐食用都不会腻。
我是Pho 的超级粉丝。每次去越南餐厅,必须点它。Pho里面有汤,有菜,有肉,经济实惠。一碗pho,对一个女生来说量是足够的,不需要再点其它。嗦 “ Pho” 最大的乐趣来自于在正式下筷前,加香料的过程。一碗Pho上桌通常会配有一个单独的小碟。大致碟里都会有黄豆芽,柠檬片,少许辣椒和辣椒酱,当然少不了泰国九层塔。
我一般都是先放豆芽,让它有充分的时间浸泡在滚烫的牛尾汤里。然后用两指挤压柠檬片,保证所有的酸汁滴入汤中。加上辣椒,辣椒酱。留在最后的九层塔,我只拣摘株上最鲜嫩的部分。和朋友边聊天,边摘拣手中的九层塔,滚烫的汤水荡漾着九层塔的幽香,接下来的美食让人期待。等到豆芽泡软,生牛肉被滚烫的高汤烫熟,拿起筷子就开吃。
Pho渐渐成了我的Comfort Food。冬天的时候来一碗热气腾腾的Pho,好不快意。上次乘坐最早的班机从迪拜飞回悉尼,回到家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去中国城吃一碗 pho。
在澳大利亚,除了米粉,春卷和法棍都是国民度很高的越南美食。悉尼市中心,中国公园附近,新近开了一家专门卖法棍的快餐店。它开在公司高楼间。一到午餐时间,附近上班的职员都拥来买午餐。高峰时期,队伍常常可以排到十米开外。一份猪肉法棍只要6澳币。难怪这家店的生意不亚于它周边毗邻的任何一家知名快餐店。
悉尼的确有许多越南餐厅,可是要想尝到最地道的越南美食,我认为还是要去墨尔本。在墨尔本的Richmond,区中心的主街上布满了越南餐厅。毫不夸张的说,除了越南本土,墨尔本的越南菜最为正宗。
越南菜在澳大利亚能够这么受欢迎也和澳大利亚的一段移民历史有关。其实在1975年之前,澳大利亚鲜有越南人的足迹。1975年越战之后,澳大利亚接受了大量的越南难民。越南人现在是居英国人,新西兰人,中国人,印度人和菲利宾人之后的第六大族群。如今许多的越南人已是移民的第二代,他们逐渐的融入了澳洲生活,发挥着更多的影响力。澳洲主流媒体上也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比如喜剧人Ann Do 和美食家 Luke Nguyen都是越南裔。
人类的迁徙带来了饮食文化的融合。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不同的食物,烹饪方法相互碰撞,产生了新的饮食文化。意式咖啡,港式早茶,印度咖喱,无一不是人们远离了自己的故土,在几千里之外的澳大利亚重新开花,结出和原本不一样的美味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