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郑义的《老井》在当代杂志第二期上发表,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很大轰动。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缺水的实际情况,作者郑义和找水专家骑自行车沿着黄河走访了二十多个县,却发现缺水是整个黄土高原的普遍现象。 循着干旱的足迹,人井水的矛盾愈发严重而复杂,此时此刻留给内心的是一阵又一阵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翻来《老井》泛黄的书页,淡淡的杏仁味便随之扑面而来。开篇便是:“在苍茫太行山深处,有一条小小的青龙河。这河最终流出深山,注入汾河。它途经一座大山时,在山根下稍稍流连片刻,轻轻一拐,弯出了一个小山坳。这小山坳里。便嵌了一小小山村,叫作‘老井’。 ”
这样的开头看似朴实无华略显传统,却饱含着作者苦心孤诣的深意。不到百字的启篇点睛之笔,却成千钧之势,为整部小说奠定了苍凉悲怆的基调。随着环境描写的徐徐展开,现实生活的众生群相仿佛就在眼前。缓缓轻启书页,这书中的一人一井一水,便是时代版图大变迁下的农村现实和生活缩影。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是主人公孙旺泉与赵巧英、段喜凤的爱情纠葛以及矛盾冲突;二是祖祖辈辈为打井求水的流血牺牲和奋争不休。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孙旺泉和赵巧英青梅竹马,孙旺泉却阴差阳错地入赘给了段喜凤。在小说里,时而有一阵歌声隐隐地飘扬:
高粱花开顶顶儿上,
得病得在(哥哥呀)你身上。
马莲开花路边儿上,
你把良心(哥哥呀)扔背上……
作者写作手法娴熟,将民歌和故事情节的交相融合,在增添了小说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的同时又为小说注入了灵气和活力,升华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矛盾的主题。从深层次来看,这里的爱情悲剧无疑是落后的思想所造成的,这也正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冲击力和张力所在。
话分两说,抢水械斗、祈雨、龙王庙大戏、瞎子演唱队、神婆子三婶的“问神”等等,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冲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们为了找水而接连离开人世,何其悲壮何其惨烈!孙二爷为打井不成而得疯病;段喜凤年青的丈夫为打点炮惨死井下;旺泉爹和四堂打井时井塌身亡;单身汉亮公子旺才打井时由于滑轮脱挂,也惨死井下……通过一幅幅农民现实的苦难图景的描绘,充分地显示了老井村村民的韧性和魄力。
假使没有找水的英雄们,那么老井村的历史便会淡漠了许多,缺乏了人间的温情和生活的希望。正是因为有了忘我的付出,这历史的冰冷河川才被涤荡开来,有了活力和生的希望。
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下,石灰岩地貌的老井村终于出水了。这甘洌的井水是村民们用鲜血和热泪熔铸而成的。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留名也好,无名也罢,终将在老井村的上空化作细雨绵绵,滋润这一方干涸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