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几个月时间过得很快,自己也是边摸索边调整。做了很多无用功,走了一些弯路。还不敢说找到了最好的方向,但目标慢慢清晰起来。心得一箩筐,期待和你聊聊。
严格来说我既是自由职业者,也是创业者。现在我身边这种形式的创业很多:创办一个公司,但合伙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长,自己能搞定的项目自己啃;一个人搞不定的项目放到公司平台上来大家互相配合一起上。
这种可松散、可聚拢的合作形式很灵活,很适合以个人知识技能为核心的咨询服务行业。个人可以是自由职业者,自己接项目,可以单兵作战;因为彼此了解,很快也能聚合起来成为一个团队出击。没有庞大的成本支出,核心资产就是知识型IP人才。
几个月时间过得很快,自己也是边摸索边调整。做了很多无用功,走了一些弯路。还不敢说找到了最好的方向,但目标慢慢清晰起来。
总结几点经验和大家分享,希望对你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也有一些帮助:
1 没有聚焦,将死的很快
做品牌战略,说的最多的就是聚焦,这几个月跌跌撞撞走过来,深感聚焦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单打独斗的个人或者规模不大的小企业而言,聚焦意味着以下几点:
首先,对自己的核心优势有深刻的了解;
克服盲目的自大,搞清楚自己什么能做,而什么做了是自不量力;我们必须承认有些能力我们是不具备的,有些市场是不属于我们的;
其次,对于你要进入的市场竞争状况有清晰的观察、了解和认知;
第三,对于你自己在这个市场里面的竞争地位有明确认识;
只有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竞争地位、优劣势,你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让你的策略有的放矢。
第四,对自己想要进入的目标市场细分再细分,这个细分可以是按地域分,按性别分,按年龄分,按客户规模分……总之,不断的细分市场,直到找到那个你只要火力全开、发挥核心优势,就有机会站稳脚跟的细分市场。
现在商品和服务的品类、品牌太庞杂,每个品类竞争都太过激烈,只有进入一个足够细分的市场,这个市场还没有开始有充分的竞争,同时大的行业对手也没有关注到这个细分市场,在垂直的维度去发挥最大的力量,你才可能有机会。
作为小企业、或者自由职业者,你的资金、时间、精力和资源都太过有限,只适合打“游击战”,依据自己的核心优势,集中所有资源去在一个细分市场上站稳脚跟,才是取胜之道。
如果缺乏足够的聚焦,妄图和大的竞争对手在同样长的战线上去竞争,只会快速被边缘化或者被灭掉。曾经一再强调,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心智资源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在一个点上努力的去发出声音,用户才有可能认识你。
如果战线拉的太长,资源铺的太开,用户根本没有机会认识你,更别说记住你并产生合作了。
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的便利性,给人带来很多“机会”太多的错觉。很多创业者在经营的过程中疲于抓住一个又一个的机会,这些动作后面的战略呢?没有。
有了明确的战略聚焦,在机会、资源、时间、精力的取舍和分配上你才会有更明确的目标。
2 没有深厚的积累,哪来的标准化产品
最近比较热的“爆品”概念,并非是互联网风口论的产物,早在三四十年前,营销大师们就提出:你必须学会了解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什么地位,然后集中所有优势在单一品牌、单一产品上,以从行业大佬阵线撕开一道口子,从他们嘴里抢食。这可以认为是最早的“爆品”概念。
产品对于品牌而言,是根基,也是衍生物。我们要通过强化品牌来强化自己的市场地位,就离不开输出标准化的产品。
对于自由职业者这一点尤为重要,你能输出什么产品,让市场和潜在用户认可你的价值?可能是你的专栏文章,可能是高水准的课程。标准化、同时具备传播性的产品将成为你的品牌力。
但是怎样一个产品才叫做“高品质”的产品?这是我经常在反思的一个问题。
在网上随便搜索下,你可以看到各种人在讲“如何打造品牌”。有的自己不过1年的积累,有的讲的完全是现象而不探寻背后的本质,有的内容根本就是自己的臆测。在我看来这样的“产品”完全是为了抢占风口,而对用户毫不负责。
个人究竟要积累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输出高品质的产品?终究是看你的战略目标:目的究竟是把握住红利短时间变现,还是真正输出对于用户有用的观点和价值?
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是不是真的能够抵御住短期变现的诱惑,而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打造到足够精深?而我个人是不赞成短期变现的。我也看到一些网红缺乏积累、迫不及待的短期变现,现在已经带来了各种负面评论和用户信用崩塌。
这种现象让我更加坚持:打造品牌是长期的事情,积累的越久品牌的势能越强;优秀的商业模式往往是时间越长越能产生价值的。
在你还无法为用户产生价值的时候,埋下头去精深积累、打磨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3 用户想要什么你就给什么
我们做的各种分析和定位,往往容易只往里看,只看自己,而且被一直以来的成功学影响,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人定胜天!我们幻想市场会按照我们擅长的方向去运作。
这种论调的危险之处在于没有对外界市场、行业趋势、用户需求有一个客观的了解,沉浸在自己世界里,认为我们提供什么,用户就能为什么买单。
最初我也会有这个想法:只要自己打磨成最好的产品、提供最高性价比的服务,市场就一定会买单。这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商业模式”是否能接受市场检验、被客户认可,一切都是未知数。
在对自己进行定位和梳理战略的时候,不能忽略市场的竞争,要学会引入客户视角模式和市场分析模型,尽最大努力的去研究客户的真正需求,并看看自己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来决定采用什么战略发起竞争。
4 找到你的快马
这个快马是能够帮助你快速传播、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平台、圈子,借助合适的平台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们自己,开始我们公司的定位是服务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服务那些大型营销公司看不上、但是又有个性化品牌营销需求的这部分企业。
在寻找客户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虽然和初创企业的协会、平台有一些合作,但是转化率并不好。
后来我转变了思路,以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结合的形式,扩大个人的影响力,找到适合个人建设品牌的平台。打造个人品牌成本相对较低,再以个人品牌为企业引流。
经过一些摸索和尝试,逐渐锁定了以《在行》平台接触一部分有创新品牌意识的创业者和预备创业者,以《今日头条》作为垂直纵深的宣传阵地,以《简书》作为写作的积累,再加上和初创企业合作去做品牌课程,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平台。再以个人品牌为基础,拉动业务转化。
5 千万不要随意模仿他人
我们可以研究行业领导品牌、垂直知识领域的IP红人,但更重要的不是模仿他们的路径,而是深度剖析在这些动作背后是否有本质规律。
模仿行业领导品牌是我们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但往往忽视了他们已经占领了先发优势,在资源、资金和品牌方面都有了积累,盲目模仿他们的路径或者幻想赶超他们的产品都是徒劳无功的。
在潜在用户心智中他们已经建立起了品牌认知,对于用户容量有限的心智,你必须擦掉领导品牌的认知然后替换成你自己,这个成本将相当高昂。
定位大师艾·里斯早在30多年前就说过:模仿领导品牌或者你的竞争对手,将无法为你带来任何竞争优势。“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初创企业一定要在另一个细分领域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
知识型IP网红走红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太多想一夜成名的自由职业者幻想模仿他们的路径。于是这些网红分享的“成功秘诀”、讲述自己如何赚钱的内容成了追捧的对象。
模仿这些网红的路径无法让你同样走红,市场环境的因素、个人定位以及行业趋势都在影响结果,这种盲目的模仿只会让人心更加浮躁。何况这些网红有的走红不过是昙花一现,他们的经营策略和品牌力完全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
模仿别人只能让你迷失自己。而创业者最需要明白的就是自己差异化的定位。
6 其实根本没有原则:在不断突破调整中找到你的模式
任何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是在不断试错中调整、找到自己的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适合所有的企业,其他人的成功案例往往因为行业、市场、竞争的差异性而不具备模仿性。
你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克服骄傲或者“一定要成功给别人看看”的想法;并且有勇气否认自己、颠覆自己,不断调整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一个初创公司的格局最终取决于创始人的格局和视野,你必须是一个灵活且有魄力的领袖,并且坚持不断的学习去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如果可以,引入商业计划书标准模型,或者发动全公司一起来做头脑风暴,用一线战术来推演顶层战略,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和商业模式。
或者你也可以求助于创业教练或商业计划书教练的帮助,引入第三方视角来更客观的认识自己。
这几个月来,也有过迷茫,有过定位不清;也有过四面出击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搞得自己很疲累却没有任何效果。经过到处碰壁的尝试之后,才深深体会到保持专注和战略聚焦的强大力量。更加明白不断扩大认知是创业者的使命,也更加坚定自己要走的路。
虽然会焦虑,有压力,但是投身于自己深爱的事情那种快乐是无可比拟的。尤其是看到自己的专业能够为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带来价值,就觉得不停的进步成了一种愉快的追求。
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美好的未来就会到来。
isa-拥有十多年品牌营销经验;
品牌顾问/创业者/自由撰稿人/“在行”认证行家;
在行行家:周亮;
坚持原创,表达观点、输出价值。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欢迎喜欢、关注我给我更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