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源于在看完聂敏里的《西方思想的起源》之后,我个人对邓晓芒和聂敏里所说的关于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初步理解。
古希腊哲学的传统是什么?
邓晓芒说是自然哲学和本体论。
聂敏里说是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首先我们来明确其中几个概念的意义。
自然哲学,即古希腊时期所说的物理学。它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也就是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问题。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即第一哲学,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原出自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因为这本书被安排在他研究自然哲学的著作《物理学》的后面,所以又称物理学之后。
本体论(Ontology),即探究世界的本原的哲学理论,研究的就是“什么是‘存在(on)’”的问题。
认识论,即研究能否认识,及如何获取认识的问题。
本体论传统
泰勒斯——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
伊奥尼亚地区的几位哲学家都把一种活动的原则作为自己所认为的本原,不管是泰勒斯具有流动性的“水”还是赫拉克利特在一定的尺度上燃烧的“火”,都不同于后来元素论者提出的元素。与其说它们是一种物质形态,倒不如说是用来象征一种活动转化的原则。
而从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已经隐隐有了脱离现象转向抽象思辨的趋势,而巴门尼德则正式提出了“存在”。
在巴门尼德之前的自然哲学家们,关注的是运动变化的原则。自他之后,人们开始关注那个不动的本原。巴门尼德作为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转向,开启了关于“存在”的形而上学之思。
他之后的哲学家,则开始运用抽象思维思考“存在”究竟是什么。柏拉图说是“理念”,亚里士多德把“实体”作为自己体系中的本原,把“神”作为最高的实体。
因此,本体论的发展从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一直到晚期希腊哲学之前,作为希腊哲学研究的线索肯定是可行的。
认识论传统
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智者学派——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代怀疑主义
认识论的对象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而那最高的知识就是关于终极“存在”的知识。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终极“存在”。
赫拉克利特大约能算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涉及认识论的哲学家,他提出“自然习惯于隐藏”,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主张从感觉和语言材料的正确理解中,把握作为其内在本质的“逻各斯”。
巴门尼德则将感觉与抽象思辨分离开来。把通向“存在”的理性思考称为“真理之路”,把感觉经验称为“意见之路”,否定了从感觉得到真理的可能性。从此,开启了支配整个西方哲学传统2500多年的围绕现象和本质这一主题地漫长的认识问题的讨论。
他之后的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分别提出了“同类相知”和“异类相知”的原则。
智者学派则彻底把感觉上升到绝对的程度,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以单个人的个体感觉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而另一位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高尔吉亚,也认为认识存在要靠各种感觉,又通过三个关于“存在”的论证否认了“存在”可以被思维认识的可能性。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活动按照时间在苏格拉底之后,因此我们放在智者学派之后讨论。他分别提出了“影像”说和“约定论”,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通过理智得来,是真实的;另一类通过感官得来,是虚假的。总得来说,这还是沿袭着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轻视感觉,重视理性,并且具有不可知论的色彩。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主张用辩证法,通过不断地诘问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
柏拉图则将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彻底分开,主张通过回忆说和灵魂转向来获得知识。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三分,分别是营养灵魂、感觉灵魂、理智灵魂,感觉灵魂具有感觉能力接受可感形式,理智灵魂有思维能力认识可知形式。
古代怀疑主义则否定了一切不确定的感觉经验,主张悬搁判断。
尽管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目的在于获取关于最高本原的知识,但他们大多都是独断的,没有经过逻辑推理。他们把感觉作为知识,主要讨论的都是感觉被认识的可能性。
直到巴门尼德把现象和本质分离开来,知识的可能性也没有得到讨论。而到了智者学派,知识问题才上升到讨论的层面。在此之后,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这三代哲学家都是从理性出发,围绕知识问题而展开的自己的思考。
由于在自然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尚未进入讨论,主要是以感觉主义存在的,而智者学派以后才进入感觉和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自然哲学到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主要是从宇宙论过度到本体论,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形成时期。但按照感觉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我们也是可以基本将古希腊哲学整理出一个框架的。
希腊哲学始终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的理想,而自然哲学却始终局限于感性经验的领域,但形而上学主张通过理性认识达到这种最高的认识。因此,从认识目的上来说,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是一致的。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度来说,自然哲学则是形而上学的前身,也就是前形而上学。而在讨论古希腊的哲学问题上,因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都是关于“存在”的学问,加上这种研究还不够深入,本体论实际上是包含在形而上学研究里面的。
邓晓芒所说的古希腊哲学传统,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实际上就是把古希腊哲学分为两个阶段,即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一个演变过程,也就是研究对象从变动的现象如何到不动的本原,具体来说就是泰勒斯——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巴门尼德在其中作为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从自然哲学转向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传统。
但我们从自然哲学到本体论的研究对象变化来看,自然哲学把握的对象是变动的现象,本体论则是关于不动的“存在”,从现象如何认识本质的认识论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包含在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的演变过程中的。
聂敏里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传统,是从里外两个方面来看待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他把自然哲学看成是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而整个希腊哲学的发展,是形而上学研究对象“存在”的逐步确立,和如何认识这个“存在”的过程。但是,他在研究中又单独把认识论从形而上学中割裂开来。事实上认识论在古希腊,就是思考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而达到对最高知识——关于“存在”的认识。因为本质和现象属于形而上学基本范畴的概念,很明显,古希腊的认识论就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形而上学的发展,绕不开认识论的问题。而认识论后来从形而上学中分离出去,则是从笛卡尔开始的。
在这两种理解之下,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各有其侧重点,主要是理解的问题,并没有谁的学术水平更高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古希腊时期: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总的来说,古希腊哲学传统实质上还是一种形而上学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