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日本儿童电影《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感触很深。
一部由幼儿园小朋友主演的电影,主题围绕几个小朋友的友情展开,故事的起因是一名叫洋武的孩子,由于生病退学,五个小朋友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出校园去探望洋武。
一副水彩画(小朋友自己绘制的路线图),每个小朋友身上一点钱,就踏上了对于孩子来说漫长的一段路程。
从最初的五个孩子到慢慢的一个一个的离开,最后只有康娜到达了洋武所在的医院,与洋武一起表演了毕园式,老师和洋武母亲都被感动,结局是圆满的,洋武手术成功,康娜以及小伙伴们也圆满毕业。
其实,影片里面最让我触动的是几个小朋友的应变能力,她们知道怎么坐地铁,知道怎么买票,会认站牌,熟悉交通规则,这么小的孩子不惧怕独自坐车,知道关心安慰好朋友,能机智的逃脱大人的询问,一路上,有欢笑,有矛盾,有恐惧。
很多中国的孩子,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多数都会坐立不安,更别提在车站这种人多并且陌生的环境下了。
为了探望好朋友洋武,他们不怕危险偷偷的跑出幼儿园,知道老师家长发现后会着急会生气,会收到责备,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问题,因为这是孩子内心对友情的珍视,童真的他们做出的选择。
最调皮的是俊君,他拿虫子放进拓实的鼻子里,导致拓实流鼻血,但是又在他被警察发现之后,给小伙伴做手势,让小伙伴快走,希望小伙伴们能见到洋武,既调皮又有担当,路过一个乡村路口时,俊君看到没有过往车辆,便独自闯了红灯,最乖巧的康娜便大喊:“不能闯红灯,这是不对的!”可见孩子平时的生活常规教育很到位。
生活常规教育是每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的生活准则,主要是为进入社会学以致用的,5岁多的孩子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常规准则,是社会文明的集中展现。
里面的康娜是唯一一个走到最后见到洋武的,她很善良,为了救小猫,她还鼓足勇气和流浪汉说话。她很守信,即便知道了洋武病的很严重,但是她答应了洋武不会哭,就一定忍住不哭。她很细心,悉心收藏着洋武留下的蓝色蜡笔。她懂分享,拿出包里的彩色糖果分给每一个出走的同伴,留下蓝色的一定要留给还在病床上的洋武,因为蓝色代表了星空。
影片最后还有一个小细节,在毕园式上,家长们都来参加了小朋友的毕园式,小班的小朋友们致辞的时候,对即将毕业的哥哥姐姐们说了很多个谢谢,令人感动,从一点一滴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那么,日本有哪些教育细节值得我们关注并学习呢?
1, 用整理包锻炼条理性
办理入院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要妈妈准备若干大大小小的包,书包(统一)装餐具的,装衣服的,装鞋子的等等,小孩子们要把自己的东西分类整理好,放进统一的地方,这样从小锻炼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日本人对于垃圾的精细分类处理,也跟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关。
专门放阅读本的袋子 专门放鞋子的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日本家长在接孩子放学,都是空手,各种包包都是由孩子自己拿,而在中国更多的家长怕孩子拿不起,怕累坏孩子,从而大多都是帮孩子拿,而日本家长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吃苦能力”在日本,放学时都能看到小小的孩子们,拿着大大小小的包跑的非常开心。
2, 自己会穿衣换衣独立生活能力强
日本幼儿园,校服都是统一的,进园时都要着校服,吃饭玩玩具的时候,会换上专门的罩衣,到操场玩的时候还会有专门的室外运动服,每天都会这样换衣服,妈妈和老师并不会帮忙,都是小朋友自己换衣服,每天到幼儿园就自己放好自己的东西,换上室内白色芭蕾鞋,这样很好的锻炼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了孩子们做事有条不紊的习惯。
6,一年到头数不清的各种活动
多次爬山,看湖水,观察植物动物,制作手工食物,开运动会,为社区表演,去拜寺庙,作品展览反正各种新奇有趣的活动。
运动会,0岁的入托宝宝,也要参加运动会,哭着哭着也要在软垫上爬到终点。
女孩子也要踢足球,日本的幼儿园不设置个人比赛,只有团体参赛,没有个人胜利只有团队胜利,强调重在参与性,不鼓励相互比较。
7,混班式教育
固定时间的玩耍都是大孩子小孩子一起玩耍,让孩子们自己体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觉,所以孩子们的成长特别明显。
学习的重点不是学数学绘画音乐这些东西,而是教会孩子学会笑和说谢谢,目的在于教会孩子学会感恩,但是通过这样综合的教育孩子在音乐美术阅读等方面同样有很大进步。
8,重视食物,注重节俭
日本很重视“食育”,中国家长很多都鼓励孩子快点吃,但是日本就注重“细嚼慢咽,让孩子快乐的进食,”培育孩子感恩,和参与意识。
不仅教孩子正确的吃,还要从中体会感恩,环保和节俭。
反思中国幼儿教育,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都存在“幼教小学化”的现象,过早的让孩子接受拼音,数学等知识。“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专家表示,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
所以父母们可以多学习一些幼儿教育知识,盲目的让孩子背上繁重的学业只会害了孩子,你在教育上有所进步,你的孩子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