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我七岁,那一年,我还未听懂大街小巷传来的相约九八,也分不清谁是王菲和那英,只懂得相约外婆家,认得从远方赶回的妈妈;
那一年,风没有像现在一天比一天暖,太阳没有像现在常常热情洋溢,我们在寒风里走门串户,依然觉得日子甜到暖和;
那一年,家里还没有小轿车,妈妈骑着二八自行车,颤颤巍巍地载着我和弟弟,去向集市去向外婆家去向每一个有笑声的地方;
那一年,智能手机和ipad还没出现,唯一的娱乐节目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守着一个频道,无比默契地发出同频同款的笑声;
那一年,微信红包还没有出现,压岁钱都是一块两块,但小孩子的快乐,在小小的小卖部里轻而易举得到填满;
从那一年到这一年。
20年的时间拉扯着记忆,如今记忆斑驳惹人怜悯,近年来身边总有论调称年味越来越淡,我听闻也只能无奈,却不敢轻易认同。
年味是由人的记忆构成,记忆会对年味进行重构和定义,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记忆,年味自然有不同景象,这不可一代一代复制。
90后的年味大多是由一毛钱的辣条,吹得比脸还大的泡泡糖,池塘边的鞭炮声,小伙伴追逐巷子里的嬉戏声,衣橱里的新毛衣,吃得满嘴都是却笑得无比开心的脸,长辈一边摸你的小脑袋一边递给你红包所构成。
00后的年味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互联网,微信红包,大商场,手机,ipad,进口的糖果和巧克力,超市买来的粽子和饺子……这是他们的年味,也是新时代对年味的延伸和演义。
两个时代,两种年味。
孰优孰劣,孰浓孰淡大人们可不能轻易评价。一直以来都只有小孩是唯一乐在年中的享受者,大人也只是对年日渐免疫的劳动者。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年味独属于小孩子的独家记忆,大人只是在其中物尽其用帮忙编织而已。
于我而言,记忆不曾忘却,年味就不曾淡却,独属于我的年味都停留在了小时候,只是人在成长,年也在成长,年味自然也要被另一拨人重新体验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