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乘中,又以“观不思议境” 为观行总体,从第二至第七是辅助修观的方便权巧,第八“知次位”以下,是表明进趣方法。依行者的根机,上根行人,初观不思议境,即进初住位。中根行人,从第二“起慈悲心”至“对治助开”,次第修观,能悟人中道实相。下根行人,从第一至第十,皆领顺序渐修,才能悟证中道实相。
1.观不思议境。它的名称,是采用 《金光明经-散脂鬼神品》第一的我见不可思议智定、不可思议智聚、不可思议智境之文,《涅槃经》《请观音经》所说。
观不思议境是天台止观的最高究竟之行持,智者大行、识的五阴,人是六根对六境的十二入,界是六根六境六识。从三科拣境,唯取捷径,故取识阴为观境。依经所说,阴人界皆在日常中现前,最接近且一时无法脱离;介尔阴妄的一念心,又具三千三谛,观阴人界境的实相,能观得不思议境,故此阴人界境是最具体、现实的对境,这是以它为最初观境的目的。且十境的阴境常现,是凡夫之正报根本,其他九种是随之而生的余报——副受报而己。
2.烦恼境:指观阴境中,激发无始劫来所积聚之烦恼惑现前,即谛观此境予以对治。
3.病患境:因身体四大所引发,能妨碍圣道,故须观病源以法对治为旨趣。
4.业相境:无始劫以来所作之善悉业,于定中显现,善不喜、恶不怖,仗观察力精进,达一心不乱,业相自然消除。
5.魔事境:实践修持中,未破业惑,所引发之魔相,以妨碍修道。智者大师列举魔相有:有、无、明、暗、定、乱、愚、智、悲、喜、苦、乐、祸、福、善、恶、憎、爱、强、软二十种。可通戒、呵弃、谛观实相,予以怯退。
6.禅定境:禅定中,虽无魔事,但未达真观,因宿习而耽着喜好禅味,应速离此线,以如理如法之禅境作观为旨趣。
7.诸见境:邪见可由闻法、神定而生。禅定中,因心静明朗,易于通达妙悟而生执:过于聪敏、雄辨,也易堕入邪见。此两种皆为修行上之障碍,应依正观去除而入正道。
8.增上慢境:观诸见境脱离邪见时,会妄想自己已证悟最高穷极的定境,即易生起骄慢,而废弃精进致使退道。故应谨慎为要!
9.二乘境:弃除慢心后,过去所习,能于静中显现,但容易耽溺于空寂,而丧失进趋大乘的机缘。故应时观不堕二乘,努力向上为旨趣。
10. 菩萨境:息止见慢后,呈现藏教等菩萨境,尚须善观察心境,修持圆顿止观方不会堕滞此境。
上十境中,第一境是顺次生,第二境以下的九境,是前后交互或单或复的互发。《摩诃止观》举出十种互发情况:
(一)次第不次第:有些顺序生,有些不顺序生想。
(二)杂不杂:只发一境即谢为不染,一境后复发他境为杂。
(三)具不具:十境全部生为具,不足十境生为不具。
(四)作意不作意:有故意作特定境起作意,有些境相是自然生起名不作意。
(五)成不成:有观一境即成。而次观他境亦为成。 有转换诸境皆不成。
(六)益不益:对境修持止观利益之分别。
(七)难发不难发:或恶法难易。或善法难易。俱难俱易。
(八)久不久:自有一境久久不去。或有一境即起即去
(九)更不更:自有一境。一更两更乃至多多。自有一境一发即休。后不复发。
(十)三障四魔九双七只:三障四魔者。普贤观云。阎浮提人三障重故。阴入病患是报障。烦恼见慢是烦恼障。业魔禅二乘菩萨是业障。障止观不明静塞菩提道。令行人不得通至五品六根清净位。故名为障。四魔者。阴入正是阴魔。业禅二乘菩萨等是行阴名为阴魔。烦恼见慢等是烦恼魔。病患是死因名死魔。魔事是天子魔。魔名夺者。破观名夺命。破止名夺身。又魔名磨讹。磨观讹令黑闇。磨止讹令散逸。故名为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