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照旧写上P.E.T专栏,友人,我的大学同学,在下面留言,中午找你,我说好。
中午忙好,问她怎么了,跟我语音聊起了与孩子相处的困惑。近两天,早晨,为孩子读英语带来争吵,孩子现在越来越叛逆,孩子上学不喊人不礼貌没面子……分开后又心疼孩子,一天的心情就由早晨开始被指责命令争吵中没有了。
我一眼看见症结点,直觉本能让我去理解妈妈这个角色:
“她不喊老师好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没礼貌、没面子。”
“我理解,尤其是当你前后的孩子都热情洋溢的喊老师好,自己孩子默默出去,就感觉很不好。”
“是的……”
先看见妈妈的期待,妈妈的内心的纠结挣扎,而后我们去集中看,卡点在孩子在学校家里都是被支配,她在争取自己的掌控权。
解决方案也是简单的,沟通,跟我聊的所有的内心的纠结挣扎疑问,如是跟孩子说。比如:“宝宝,妈妈很好奇,你上学不喊老师是为什么?”“每次前后孩子喊,你不喊,妈妈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宝宝你怎么看?”
再比如:“宝宝,妈妈看你早晨起来比较累的样子,很希望你多休息一会,咱每天早上读书的习惯,妈妈又期待你坚持,其实妈妈不太知道怎么做,心疼你想让你休息,又想坚持习惯。”
聊了40分钟,我们一致认为在这个焦虑的环境中,我们要找到与自己理念相投的人,多交流沟通,搭建这么一个场域和一起前行的伙伴圈。
“我很喜欢跟你聊天,每次聊完我都感觉很舒服,你会说你说你说,让我把想法说出来。”友人最后感谢我说。
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当前问题的答案,在我们平静的时候。而我,许多时候,发挥自己的共情天赋和本能,就是在看见对方,帮助对方将情绪流淌出来,慢慢恢复自己内在的平静,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