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情感包含万千,只说两个人之间有爱情未免显得太过单调和狭隘。
今天的两部电影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告诉了所有人:世界上有一类情感,是不分年龄,环境,时间,以及性别的,他们是这样单纯的闪耀着,只给那些懂得的人绽放出令人无法直视的耀眼的光芒。
对“经典”的看法
小的时候一直很讨厌“经典”这个词,总觉得随随便便就说某作品经典,不仅是对作品的不尊重,而且本身是对“经典”两字的玷污,更重要的是,一般我看到所谓的“经典”介绍,点进去后,内容往往都和所想的大相径庭,让人非常失望。
长大了后有了自己的审美,看了很多的情感类电影,才发现很多被埋没在旧时光里的老电影,是真正的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只是鲜少有人发现或提起,使之被埋没,或者不常为人所闻,今天我要推荐的是那些不会特别出名的电影,例如《泰坦尼克号》或者《阿甘正传》这类。
今天推荐的,是一些比较小众,但看过后给我很大震撼的几部电影。
笔友类:《玛丽和马克思》
《玛丽和马克思》
导演:亚当·艾略特
配音:托妮·克莱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瑞克·巴纳Bethany Whitmore
类型:搞笑|剧情|爱情
豆瓣评分8.9
简介:电影是一部讲述笔友之间20多年友情的动画作品,同时这也是导演的半自传式的影片。讲述了两个古怪笔友长达20年的友情,怪异却纯真。
影评:妈蛋,刚刚才看到类型里居然有“搞笑”两个字,这部看得我眼泪稀里哗啦的电影居然可以说成“搞笑”?仔细想想,似乎又并没有错,只是前面二十分钟确实有些冷幽默风。好吧,今天就用一个电影教会大家一个技能,告诉你们:什么叫“假装成无所谓的样子去讲述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的事”。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书名是《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作者用轻松幽默的风格让人看得泪流满面,在此也一同推荐了。讲回电影,先说说其中的冷幽默风吧,两个人的相识特别的巧合,这里不过多赘述,总之就是一个澳大利亚小姑娘和一个美国大叔成为笔友的故事。
先写一些冷幽默片段。
玛丽的妈妈明明是个醉生梦死的酒鬼,却告诉玛丽雪莉酒是一种特殊的茶,明明是去偷东西却告诉玛丽把东西放进衣服里是为了节约塑料袋;
玛丽爱慕一个男孩子多年,后来如愿以偿的和对方结了婚,对方却成为了一个gay;
玛丽第一次写信便是询问马克思,她以为澳大利亚的孩子都是从啤酒杯里发现的,马克思虽然年龄很大却涉世未深,一直相信小时候妈妈的说法,所以他认真的回复道,美国小孩都是从犹太祭司下的蛋里孵出来的;
马克思在写了很长很厚的一封信,他没什么朋友,有肥胖者和抑郁症,还有些许的强迫症,干着薪水微薄的工作,生活在社会的低端,被周围人孤立和排挤,对吃东西的偏执固执到一种令人发笑的地步。
两个人就这样经历着时光的磨砺,在相互的信件往来中,一个长大成人,一个慢慢衰老。
玛丽从那个爱慕者邻家男孩的有胎记的自卑女孩长大,长成了一个做了手术去了胎记,充满自信,拥有了爱情,立志要治疗世界上所有精神疾病的心理学高材生。
马克思也在这其中经历了许多,种了彩票,实现了自己的很多愿望,与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精神疾病的压迫。
两个人也经历了这辈子最大的误会和矛盾,玛丽把马克思作为精神病论文的研究对象发表了书籍,最终被马克思知晓后马克思勃然大怒,和玛丽断绝了往来。
最后玛丽烧毁了书籍,又和变成gay的丈夫离了婚,一个人浑浑噩噩的待在家,在背景音乐《Que Sera Sera》(中文名《顺其自然》)响起时,虽已有身孕,却毫不犹豫的把头穿过了绳子打的结。
快结尾了,玛丽最终没死成,因为她收到了此时马克思寄来的用来示好的整整一箱诺布莱手办,玛丽热泪盈眶,最后生下了孩子,准备带着孩子一起去美国找马克思,她想去看看和她通信了这么多年,一直陪伴她长大成人的那个人。
结局是美好的,玛丽见到了马克思;却又是不美好的,她进门的时候,马克思已经躺在了沙发上,安然去世,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看着贴满了她所写书信的那面墙,玛丽想起了以前马克思说过的那句话:“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
此生能拥有这样一个挚友,已死而无憾。
我相信每个人都想拥有这样的友情,电影里也有这样一句话“我想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
人会间接性的自我厌恶,甚至对自己感到迷惘,所以每个人都是向往有人陪伴,有人能了解自己的,谁都不能例外。
这部电影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我们来说可能略有些单调和枯燥,但却是我会在往后的一段时间里反复观看的。也希望各位好好珍惜那个对你说你是他/她“best friend”或者“only friend”的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太孤单了,有了朋友的陪伴才会让自己的日子不那么难过,所以,好好珍惜,就是我们能做的最能显示出我们看重这份感情的事。
猎奇类《笔下求生》
导演:马克·弗斯特
主演:威尔·法瑞尔玛吉·盖伦霍尔达斯
类型:搞笑|奇幻|剧情
豆瓣评分7.8
简介:该片讲述一名国税审计员发现自己居然是小说中的人物,一位作家创作了他并书写了他的人生,于2006年11月10日在美国上映。
手写影评:只要你看过当初在微博上红极一时的西部牛仔短片《火枪手》,你便会明白我在说什么,没有看过的可以去看看了。
这部电影和《火枪手》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初我还没有看《火枪手》时便看了这部电影,之所以把它归为“猎奇”类,是觉得特别的奇妙,算是那种不出现之前你根本无法想象,出现后就能很快让人适应,并相信这是来源于现实的故事。
主人公在某一天突然能听到旁白声,一开始他只是以为自己是精神疾病,还跑去看了心理医生,后来经证实,他发现自己是一本书中的人物。而在往后的日子里他生活得越来越有预见性,也越来越精彩,但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无法预知的死亡。所以他决定去找作家。
到这里已颇为有一种荒诞的味道,跟《楚门的世界》有些类似,不同的是楚门是被迫把自己的人生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暴露在他人眼中,而《笔下求生》的男主角却在时时刻刻被安排和摆布,那些看似正常和巧合的一切都出自于另一个人之手,想想都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结局是HE,却让我引起了思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男主角,摆布我们命运的就是上帝,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幸运可以听到旁白,才以至于幡然醒悟,但我们不付出努力,怎么知道我们不能彻底的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看过了这部电影之后,完全可以试着把自己代入一下,想想假如自己是一个前途未知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下一刻就会死亡,这样的话,也许在下一次面对选择而犹豫的时候,就可以提起勇气果断的去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