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因为成年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很多时候,你要单枪匹马面对生活的兵荒马乱。
我们也总是会怀念小时候,怀念所谓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孩子的世界真的岁月静好吗?
《小王子》中有一句话很经典:“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着各种各样“不足为父母道”的烦恼。只是成年后的我们,常常给孩子的世界加上美化的滤镜。
事实上,孩子的世界里,也没有“容易”二字,甚至更难。
1
幼儿园生活应该是最轻松的吧?如果你看过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第一天踏入幼儿园,孩子们哭得撕心裂肺,他们一遍遍乞求,但还是被爸爸妈妈和老师强行留在幼儿园。幼小的孩子就这样生硬而痛苦地步入了“社会”。
接下来,他们要独自面对生活中许多个艰难的第一次: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穿脱衣服......
有的小朋友自己穿衣服怎么也穿不上,崩溃地摔掉衣服,跺脚大哭。
有的小朋友反复了无数次也无法把凳子叠放好,无助而又焦虑。
不仅如此,在这个小社会里,还会有欺凌甚至暴力上演。
被孤立的小女孩趴在桌子上哽咽不语。
正在休息的孩子突然被连续拍砸头部。
孩子遇到的种种挫折,一点都不比成年人少,所遭受的冲击,也不比成年人轻。
导演张以庆说:“我在拍摄中发现,幼儿园其实跟成人社会是重合的,它不用折射,它就是。说童年是单纯的,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2
这是一部获得多项大奖的纪录片,国际评委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评价:“看完纪录片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并不了解孩子。”
我现在是一名幼儿园孩子的妈妈,也习惯性地认为幼儿园的生活应该是简单轻松的。
直到一天早上,孩子看着忙着收拾东西准备带他出门的我,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们是要去幼儿园了吗?”这时候他已经眼里含泪,嘴角忍不住地向下撇。我答:“是呀!”
我看到孩子的眼泪落下来了,他哭着问:“你为什么非要把我送到幼儿园?”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停下来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那几天他们在学习自己叠被子,但他总是做不好,老师点名说了他。感受到压力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去了幼儿园该怎么面对老师,终于在临出门前崩溃了。
你看,孩子因为做不好事情而深感焦虑的样子,不正是我们在职场里的写照吗?工作完成得不够漂亮,既有自责,又有无法向上司交代的恐惧。
成年人尚且应对艰难,更何况年幼的孩子呢?
3
校园生活应该是最美好的吧?对不起,这可能是成年人给校园生活贴上的美丽标签。
有外媒曾经报道过,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辛苦最劳累的人类之一。在这个过劳的时代,孩子们也被裹挟着马不停蹄地奔跑,悲剧也就在这种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发生了。
不久前微博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8岁的小女孩,练琴到一半的时候向妈妈请求:“妈妈,我能眯一会儿吗?”心软的妈妈允许孩子休息半个小时。时间到了之后,妈妈怎么叫孩子都没有回应。结果,医院的报告显示,孩子居然是由于极度疲乏引起了高血压陷入深度昏迷!
原来,孩子每天都忙碌于学习和各种培训,已经连续一个月没有一天能够在11点前睡觉了。医生护士甚至妈妈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么小的孩子居然是被“累昏了”!
孩子已经超负荷在前行,而大人却毫无知觉!
4
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孩子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可能也早已超出了父母的想象。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历时三年做过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如下:
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
在过去的12个月里,有20.4%的学生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计划,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
分别有64.6%和72.6%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学习压力、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
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
有17%的男女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
5
与这些惊人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父母难以理解的心情,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父母们要在社会上打拼,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难题,而孩子什么都不用操心,只要做好学习这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呀。
我想问父母们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重新回到学校参与学习的竞争,你愿意吗?
知乎也有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求学的痛苦我想还有一层:学习需要最终呈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不是对自己交代就好,而是被“万众”所瞩目,如果无法满足期待就会有负罪感。这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研究结果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有76.2%的中小学生因为考试而担忧烦躁,更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学业压力而感到绝望。
6
我至今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的那个问题:“妈妈,你为什么非要送我去幼儿园”。因为我没有更好的选择。
但当时我是这样做的:那天我没有带孩子去幼儿园,我向公司请了一天假,也替孩子请了一天假,我选择陪伴他,安抚他的情绪,耐心地教会了他叠被子。并且告诉他:“叠被子对你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已经很棒了。以后有什么困难和难过的事情都可以告诉妈妈,我们一起来面对。”
我们也没有办法让孩子们完全免于巨大的学习压力,但我常常想起高三时候的一位语文老师,她曾对我们说:“你们一个个都那么有灵气,我知道你们整天困在这里学习非常苦。我也有孩子,我替你们的父母感到心疼。我希望我们这些大人能够竭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我们的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不是只有拼命学习这一条路可以走。”
这番话第一次让我觉得被理解是这样美好的感受,让我们心生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爱。
大家都说要“爱孩子”,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却没有多少人提“理解孩子”。
真正的爱,是和孩子共情。同情自己孩子的遭遇,认真地倾听,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跟孩子共同面对问题。
得到共情的孩子才会感受到爱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对抗压力,在不易的生活里,更有底气,更加勇敢。
更多有料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希图”,欢迎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