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点书,也走了点路,许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终于有一天一个人坐下来,书桌上一盆多肉静静生长,茶杯里热茶茵蕴,纱窗外鸟语花香之时,突然想要不写点什么吧。
写点什么呢?江南小桥流水、大漠风沙戈壁…不,这些于我都是过客,我路过它们,喜欢赞叹它们,它们也带给我灵感,也开拓了我精神世界,但它们终究不是我的,我也不属于它们。其实,象今天,一个人突然提笔,脑海中浮现的尽是一个遥远偏僻的山乡,经常干枯的河流,光秃秃的小石山,贫瘠的土地……我想我得写写了,写给自己看吧。因为老家再不好,我曾经是了解她的,一个念旧守拙的人跳不出这个圈子,我就先从老家絮叼吧,只能如此了…
之一:
记忆中的老家秋天,这个隶属于河南省的某个不知名村庄,没有满山红柿,没有枝头苹果,没有所有乡村引以为傲的话题。
清冷的早晨,一声声鸡叫牛哞响起,狭窄的土路上背筐拾粪的老人已忙乎很久了。深秋,正是紅薯玉米和谷子成熟的季节,这是每户人家每年重要口粮收获的季节,所以沒有人赖床,早早推架子车,一家一户沿着崎岖小路向村外田野急急赶去。
在那个完全倚靠人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男人绝对是干活的顶梁柱,他们在垄间挥起沉重的大撅头,高高举起,巧妙而准确地深筑进恰到好处的位置,用力一拉,一窝圆滚滚、胖乎乎的红薯就出来了,几亩、十几亩的土地,就这样一撅头一撅头,直到挖完为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收获季节过后,前街后巷的路突然窄了起来,道路两边堆满了竖起来的捆捆玉米桔杆,一团团红薯秧子,这些可舍不得浪费,它们是各家牛马过冬的食粮,从地里拉回家后,得耐心翻晒和贮藏,珍贵的很呢。其实我更想说的是,这些一排排、一团团的牛马粮食对我们这一群家长顾不上管的孩子来说更珍贵。一头扎进去,捉迷藏、翻跟头,玩的不亦乐乎!
如今回想起来,秋夜的月亮那么圆、那么亮,亮的人的头发丝都根根可见,月光下一群疯玩的孩子,他们的笑闹声在银色的月光下传的那么辽远,将贫穷落后的山村点缀的活色生香、生机盎然!
月光下的我吊着头,瞪大眼睛看着天上玉盘似的明月,明月里桂花树盘根错节、虬枝苍劲!这一望四十余年不见了,月亮年年依旧,当初景象不知为哪个时空频道珍藏,我恐怕是再也见不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