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
上次说到中国好媳妇群更名的由来,牵出了小金,那就还是先接着说小金吧。
小金是我老伴的徒弟,从毕业至今,做执业律师已经七、八年了。工作自不必说,常言说严师出高徒,老伴带出来的徒弟,指定是顶瓜瓜的。
人与人之间一定是有个缘字在里面,第一次与小金见面,彼此就有一种亲切感,几乎没有什么过程,便成了一对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与小金关系迅速走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俩身世的相似。小金从小也是失去父母,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但她性格温和大度,很有包容心,懂得感恩,说到自己小时候的艰难过往,也不见有凄然的表情,平平静静的,象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这点,跟我也像。
三年前我在做着去美国看大孙子的准备,小被小褥,都想自己亲手缝纫,希望把做奶奶的情与爱,和着千针万线,一点一点的浸润其中,仿佛只有这样做了,自己对宝宝的爱才可存放。才会心安。
在琳琅满目的布匹市场,我被各种各样动漫图案的纯棉布料吸引着,很多年没有关注宝宝们的物品了,真多,真漂亮,无论是质地,手感,图案,还是色彩的搭配,都是那么养眼,养心,让人恨不能把所有的花色尽收囊中。
我想起了小金,她正在身怀六甲,不知道有没有人帮她张罗这些。
我拨通了小金的手机。我说,正在选给宝宝做被子的布料呢,也帮你一并选出来吧,我给你做。
小金说,您不用操心,我可不想让您受累,我大嫂已经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做多了,也占地儿。
小金跟她嫂子相处的很好。她常说,虽然没有父母,倒也没觉得多缺少爱,家人对我都很疼爱。
小金也不愿意让婆婆受累。她婆婆有三个儿子,已经有两个孙子了,家里还种着果园,老俩口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说到婆家,小金说得最多的,就是生了三个儿子的婆婆有多不易。
小金的对象小鹤是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业务能力强,对小金也很好,就是有点小孩子脾气,毕竟是家里的老三嘛!
比起小鹤,儿媳妇小金更体谅心疼婆婆。平时常常督促着小鹤给家里打电话,回家时,又在私底下提醒小鹤,多帮着父母干点活,或者陪着妈妈聊会天儿。小鹤有时任性,偏不做,小金就很生气。过后对我说,小鹤真不懂事,婆婆多辛苦呀!
但小鹤来我们家倒是很勤快,总是跟在我身后,让我给他安排活儿。我开玩笑说,你是贵客,哪能让你干活呀?
小鹤神秘地悄声说,您还是让我干点吧,不然,小金会不高兴的,她说黄姨和老师都这么大岁数了,我们来一趟,就是看看有需要帮忙的没有。
我被小鹤逗乐了,感情是为了让小金高兴呀!便说,好吧,再有扛麻袋之类的活,都给你留着。
说笑归说笑,聪明的小鹤还是帮我解决了不少难题,比如说,家里的家电出了小毛病,小鹤总能手到病除。
如今,他们俩的宝宝春秋已经两岁多了,长得非常可爱。起初是婆婆帮着带孩子,后来小鹤的嫂子生了二胎,婆婆又过去照顾小的去了,春秋只好由爷爷来带。
小金说,谁帮着带都好,只要有人帮忙,我就知足。
君子兰
在这个群里的七个人中,只有君子兰长我两岁,两个五零后,最重要的是,我们俩是中学时代的闺蜜,算起来,友谊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四十五个春秋冬夏了。
都说同性相斥,但这一定理对我和君子兰来说完全不适用。我们俩的交往模式是,互相欣赏。
我欣赏她的大智慧,看似不经意,却胸有丘壑,面对任何人或任何问题,她都是那个最明白,最善于处理问题的人。
她也欣赏我的这好那好,向别人夸赞我时的神情,总是透着姐姐夸妹妹的那种怜爱与炫耀,还不厌其烦,喋喋不休的,生怕别人不知道。
与君子兰聊天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不过脑子,想哪说哪,想说啥就说啥。完全是心灵最放松的港湾。
在家里,她永远都是那个操心最多,出力最多,最辛苦的人。好女儿,好媳妇,好妈妈,好奶奶,好姥姥,即传说中的五好。
君子兰在娘家是独女,父亲去世多年,八十多岁母亲一直跟着她生活。
婆家兄弟姊妹八个,四男四女,君子兰的老公位居中间。
婆婆活到九十多岁寿终,在世前的每年冬天,君子兰都要接老人来住四、五个月。
婆婆情商高,为了把八个孩子抚养成人,同时希望他们都有点出息,年轻时吃了不少苦,还特别善于与周围的乡邻友好相处,君子兰很敬佩婆婆。
一个屋檐下,同住着八十多、九十多的两个老人,君子兰的辛苦,可想而知。
相处的日子久了,两位老人之间难免产生磨擦,母亲看见君子兰对婆婆又是洗脚又是端吃端喝的,百般照顾,竟有点吃醋,弄得君子兰哭笑不得,常常跟哄小孩一样,劝哄着妈妈,让她支持自己做个好媳妇。
婆婆最后的两年,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经常大小便失禁,都是君子兰帮老人清洗。她给婆婆做了好几条棉裤,轮换着穿,所以老人的生活一直是舒适安逸的。
君子兰的老公老朱,对老婆心存感激。有一次,老朱嗔怪我说,你也不想着给你闺蜜上电视报道报道,这样的儿媳妇,上哪去找啊!比闺女都强十倍。
我说,上你们老朱家找啊!说完,与君子兰相视而笑。
但老朱说得倒是实话。老太太虽然有四个闺女,但因为都生活在农村,农村有农村的风俗,按老理儿养老都是儿子的事,虽然闺女们偶尔也伸把手帮帮忙,但大半个责任还在儿子身上。而在四个儿子中,有的离家远,有的在外打工,所以婆婆的赡养,一直由老朱和大哥共同承担。
我自然理解君子兰的辛苦和付出。很多年中,我们家也是如此,两边老人轮着照顾,特别是当老人上了岁数后,跑医院,煎汤熬药便成了家常便饭。记得儿子上初中时,有一次约同学到家来玩,同学嫌家里总有老人,玩得不尽兴。儿子说,这次可以的,我奶奶去我姑家了,我姥爷还没接来呢!儿子的同学说,嗬!原来你们家现在是青黄不接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