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分享课上分享的八个关于教育的故事。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心得,希望对您有启发。
01
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非常大,很多问题都是由原生家庭衍生出来的。
先来说下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就是出生后生活的家庭。
而原生家庭相对应的是核心家庭,是结婚后一起生活的家庭。
我们一般认为,大部分人的不幸都是毁在原生家庭上,对于大部分情况都是适用的道理。
有六种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的,罗列如下: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天父母都在疲于奔命,哪有时间兼顾孩子的教育问题,原来的寒门出学子,现在已不太适用了。
——父母的认知不高的家庭
这里的认知和学历是两个概念。
我们认为认知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解决办法,学历高不等于认知一定高。
很多高学历的人其实认知是很低的。
很低的认知往往看不透事情的规律和本质,面对复杂的问题没有办法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因为父母的认知不高、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和利益,耳濡目染逐渐沦为平庸之辈。
——缺乏格局感、大局观的家庭
格局感、大局观,不是随叫随到的东西。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知道,面对同一件事,不同格局的人看待问题,格局低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眼前,而格局大的,推敲大面,忽略细节,从大处入手,不计较眼前得失而看的更远。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更是思维习惯。
——对社会缺乏爱、缺乏善良对待的家庭
没有爱的孩子,终究不能为社会接纳,只有把自己与世界关联,获得更多的价值认可,爱和善良都会被认可的,所以,这是孩子成长中非常宝贵的品质。
——经常吵架,经常抱怨的家庭
吵架的家庭容易出罪犯,抱怨的家庭最易出庸才。
你再看企业中始终在抱怨的人,10年前什么样,10年后还是什么样,甚至还会退步。
当你的孩子学会你的抱怨,一切都完蛋了。
——对孩子的要求偏执严厉等。
每个家长都希望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适可而止就行了,偏执而导致孩子变态的案例太多太多了
这些家庭都容易造成不完整的人格。
因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许多未被满足的需要,都会受到一些心理伤害,这就是“心理按钮”。
而这些心理伤害往往都是自己的家庭带来的。
案例1:张国荣为什么会自杀,童年的生活告诉我们真实的原因
1956年张国荣出生,他家是中产阶级,父亲是有名的裁缝,主要为名人服务。
张国荣在家排行老10,小时候身体不好,父亲又特别忙,没有时间陪伴,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
他的父母感情也不好,哥哥姐姐又大很多,不愿意与他玩,父母又不允许他与社会底层的孩子接触。
这些家长的行为给他带来的后果是:
——他很孤独
有一个理解他的是一位叫做六姐的保姆,对他疼爱,他成名后给六姐买了一套房子,六姐终身未婚。
——他对家人很冷漠
父亲去世,他在准备巡回演唱会,他都没有回去见最后一面。
——没有人给他指引,没有人告诉他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很小的他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想做什么。
很多人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对孩子根本就没有指引,或者认为指引就是 学习,缺少与孩子沟通未来规划。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香港电视亚洲歌唱大赛,他得了亚军。
他开始成功了。
但是成功依然改变不了他原生家庭带来的命运,他爱上了唐唐(18年)、摆脱不了儿童时的抑郁症,最终46岁那一年自杀。
其实,家里只要多一点的陪伴,或许没有一个明星,但是多一个活的正常的孩子。
案例2:翁美玲为什么会自杀?
1959年翁美玲出生,因为他妈妈不是妻、也不是妾,属于包养的,不过他爸爸还是喜欢她的,只是7岁那年就去世了。
去世后,他父亲家族不接受这一对母女。
她妈妈找了一个男朋友去了英国。
她留下来与舅舅在一起,但是,没有父亲,没有母亲陪伴的她,终究是爱的孩子。
即便后来去了英国,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陪伴翁美玲。
这些给她带来的后果是:
她不仅缺乏爱、也缺乏安全感,让她从小多疑、表面坚强、倔强,后来就延伸成一种不完整的人格,她是依赖型的人格,特别依赖别人。
后来,在她自杀3年前,遇见汤镇业,一见汤镇业,她感觉找到了爱,死死的要与汤在一起。
因为她成长过程中,爱没有被满足,现在终于有一个男朋友了,死死抓住。
现在很多女孩子都这样的,只要找到男朋友就这样的,疑心这疑心那。
汤镇业一看慌了,不敢结婚,翁美玲自杀3次。
第一、第二次都失败了,汤镇业更加希望与她断绝关系。
谁愿意与一个老喜欢自杀的人在一起,还老自杀不成功的。
第三次,翁美玲去世,终年26岁。
很多人把责任怪在汤镇业身上。
其实即便没有汤镇业,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人格的缺失,在翁美玲的成长轨迹中,一定会再度爆发,汤镇业只是触发了而已。
我有时在想,如果家里小时候及时发现这问题,或许能多一点陪伴,给孩子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是大一点发现,提前做心理疏导,或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案例3:这个小学四年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杀
2017年11月14日晚上,距期中考试还有3天,江苏丰县华星小学四年级女生小雪(化名)喝农药自杀身亡。
小雪的妈妈刘微说:其女儿本学期成绩下滑的厉害。
因此,老师时常叫她去学校,到学校后她多次看到女儿在走廊上罚站。上周,她又因女儿的习题做得太差而被叫到学校,当时,老师还表示“不让女儿参加期中考试”,担心小雪的成绩拖了全班的后腿。
学校的答复:小孩是被打自杀的。
这孩子到底为什么自杀,都在责怪对方。
这个家庭比较特殊,共有三个孩子,她是第二个孩子,上有姐姐、下有弟弟。遗书上也说,她的妈妈经常打她,孩子家庭温暖缺失。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小孩的成绩确实不太好,语文、数学经常不及格,作为教师,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益的。期间,并不存在体罚、打骂情况。
这样的家庭的孩子,自杀或是一种解脱。
原生家庭的悲剧还有很多,即便不是这样严重,在孩子成长的价值设定也是需要技巧。
02
孩子成长中,如果单一的价值目标也许是教育大忌。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对孩子安排事,就因为是自己生的,就特别喜欢安排这安排那,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都要孩子来实现。事实上,安排有时是对孩子的一种无比的伤害。
案例4:大学生自我放弃
2017年9月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到江苏有一次演讲,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一个学员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你快来学校吧,把孩子给领回去,我们教不了了。
这个家长一听,你是不是打错了。不太可能啊,我们家孩子特别特别优秀,他一直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成绩好、每次都是优秀,初中是最好的学校、高中是最好的学校,到了复旦大学,也是挺好的专业。
但是,既然老师这样要求,他就带着疑问来到了学校。
到了学校以后,他就彻底惊呆了。
他的那个原来很干净、清爽、精神的孩子,现在是蓬头垢面、两眼无神、盯着电脑正玩着游戏呢?好像对他爸爸来的这件事,根本无感。
他的父亲就觉得这个和他想的并不一样。
原本这么优秀的孩子这么到这学校就这样呢,准备找学校算账的呢。
学校你是怎么把我们孩子教育成这样的?
找学校前还是问问孩子。
他就问孩子,说你到底为什么变成这样?这样对得起我和你妈妈?对得起我们这么多年对你的培养呢?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的?
劈头盖脸的一顿责怪。
然后他的儿子就说了一句话,他的父亲就直接歇火了。
他儿子说,你不是说我考上大学就不管我了吗?我听你们的话的。
真人真事。
很多家长会说:你考上**小学,我不管你了;你考100分,你可以去玩了。你考上大学我不管你,你只要嫁人我就不管你了。
有目标本不是坏事,但是家长的这样的指引直接导致单一的目标,就是这事是最重要的。
弹簧一旦被压制久了,一定会出现反弹的。
这个孩子就是这样的情况。
目标需要多重,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失败不是就要塌天了。
这样的孩子才能抵得住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
案例5:为了结婚而结婚
我的一个同事,家里面给她介绍一个男朋友。
她的家庭是一个控制型的家庭,什么都是父母安排好了。
她的父母认为女孩只要嫁个好人家就行,这就是他们的目标。
这个目标实现了,他们作为父母任务就完成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就给孩子张罗结婚的事。
安排了一个男朋友,女孩子不喜欢。
但是,这样的原生家庭的孩子,一方面排斥家里的安排,一方面认为自己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当做是一种孝心、报恩。
这个姑娘的想法是,我按你的要求结婚了,结了婚以后那你们就不要管我了。
结婚成为与家庭解脱的一种方法。
很快她就离婚了,你要求的我都办到了,后面就是我自己的人生了。
然后很快就离婚了,自己过自己的单身日子去了。
目标单一的家庭、控制型的家庭,特别容易造成孩子的不完整人格,简称变态。
03
一个人经历什么挺重要,但是解读世界的能力更重要。
有人会说,经历决定一切,其实未必的。
就像恋爱失败一样,有的人失败后一蹶不振,认为世界都欠了自己的,而有的人重新反省,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在挫折中审视自己,为了更好的明天。
决定孩子的行为的不是经历,而是对经历的态度。
这里有自我觉醒的成分,也有家长引导。
小孩的解读能力很差的,作为父母要培养和引导这样的能力,多问怎么办?
比如,学习也是一样的,成绩不好,有的人奋起,有的人自卑。
案例6:林徽因,她讨厌母亲的抱怨,也决定自己不能成为成为母亲一样的女人
1904年6月,林徽因在浙江杭州出生,她父亲当时太忙,经常出差,无暇照顾她。
她的母亲何雪媛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又不善于经营家庭,她母亲也因为见识原因天天抱怨来抱怨去,直接把林徽因烦透了。
而在家里,她又是老大,她过早承担大家庭一些事务,独立成熟。
这是原生家庭的经历,当时林徽因就想逃出去了。
16岁那年,他随同父亲去了欧洲,参加一些座谈,开阔了见识。
一个是苦难、无爱、抱怨的家庭;一个是广阔的世界,她从经历中改变了自己看法。
她讨厌母亲这样的,也决定自己不能成为她母亲一样的女人。
林徽因同学打小就知道,找男人要找个相当的,疼人的。
所以,徐志摩追求她,她能看出徐志摩就是一个靠不住的男人,陆小曼就看不出来,这就是她对人的认知的升级了,高手。她选择梁思成,共同做建筑事业,也算圆满一生。
从经历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选择。这是才最棒的。
案例7:潘素,认定的追求,一生安好
15岁被卖给妓院,20岁私奔张伯驹,37岁名满天下。
1915年,潘素在苏州出生,是清朝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
母亲沈桂香是当地有名的大家闺秀,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
1922年,潘素7岁那一年,母亲为她聘请苏州当地名师,教她修习音乐、绘画、诗文,音乐方面主攻琵琶。
1928年,潘素13岁这一年,对她万般宠爱的母亲去世了,她老爸是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挥霍无度,家业逐渐衰败。
当年他又娶了一个女人,叫王氏。
名门望族由盛而衰。
两年后,王氏就以潘素擅弹琵琶能挣钱为由,把她卖给了上海的妓院——天香阁。
后来遇见了张伯驹,她就认定这是她的追求,与张伯驹私奔了。一生安好。
1952年,潘素与张大千作画两幅,画坛震惊。37岁的潘素名满天下。
我在文章上写:遇见一个愿意赞赏你的人,遇见一个愿意栽培你的人。这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事。
我想起了一句话:选择一个男人,其实是选择一种人生。
我与很多人聊过,他们都觉得好男人是碰巧出来的,哪有那么多碰巧的概率,碰到能抓到吗?得有慧眼,慧眼就是从经历中得到的经验。
到我们的生活中、孩子教育上,孩子一旦考不好、一旦出点小问题,家长就会说,我早告诉过你、你怎么能这样的,带着指责批评孩子。
这就是没有从经历中总结教训,这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的,很多人都的这样的。
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承担,引导他去面对,当然要正确的面对。
比如:孩子在学校打架,有的家长直接把自己家孩子打一顿;有的家长带孩子去把人家孩子吵一顿(什么都是别人家孩子的事);有的家长与孩子聊,为什么打仗了,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引导孩子思考,主动去思考。
第一种:以后孩子什么都不敢告诉你,什么事情都藏在心底。
第二种:孩子只学会了对抗。
第三种:沟通、主动去处理问题的能力。
你选择哪一种,就是选择一种经历带来的领悟能力。
04
我们对孩子的爱要有边界,有边界的才是正确的。
案例8:死刑犯死前的一些做法
有个孩子因为杀人被判为死刑,在枪决的那一天,他妈来看他给他送行,他就跟他妈说句他想吃奶。
他们就觉得这孩子疯啦,都这时候还想吃奶。
他妈答应这个最后的请求。
这孩子上去把她妈妈的奶头都咬掉了!
他妈忍着痛,说你孩子不孝是吧?
妈妈这么爱你这么多年白爱你了。
孩子说,你真的爱我吗?你爱我就不应该这样做。
——我从小偷东西的时候你说没关系。
——我与邻居打架你说没有关系。
我的一切其实都是你害的。
我的一切你都能搞定,我以为我杀人你们也能摆平。
没有边界的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什么叫有边界的爱。就是一个底线吧,是非观。
05
八个案例,说了原生家庭、说了单一价值目标、说了从经历中获取的经验更重要、说了对孩子的爱要有边界。
孩子的教育其实是我们自我的教育,我们就是孩子的最好的蓝本。
不是督促,而是引导。
不是严苛,而是宽爱。
不是要求,而是陪伴。
与您分享。
文/蓝胖
2017.12.16
根据简书运营的安排,部分文章已整理为连载,今后蓝胖原创文章分为付费和免费两种,不管是哪一种,我都会极其认真的写作,不仅为了分享,对自己更是学习,只是,付费的内容会是精选中的精选。另外,订购付费连载,赠送价值百元的电子图书一套,还有入VIP群分享的体验,一起玩呗。
如有兴趣可看以下链接。 我是蓝胖,祝好!
推荐八本图书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正面管教》
《童年的秘密》
《让孩子远离焦虑》
《叛逆不是孩子错》
《自卑和超越》
此文写了4个小时,阅读大约5分钟,你只需要花1秒钟,点亮下面的“喜欢”,就可收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