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搜索 “ 潘妍欣 ” —— 带给您最优雅舒适的视、听享受 !
2017年9月10日,我坐清早第一班飞机回到了故乡青岛。
回家前一天晚上听父母在电话里比较激烈的讨论:我下飞机后应该先到他们俩谁的单位里去拿家里钥匙。我选择先找父亲。
1
现在更懂得 “孝顺” 的内涵了, 感谢海灵格!
海灵格说:作为儿女,对于父母最重要的爱就是全然的接纳。无论他们是谁,都要接纳他们原本的样子。
如今我渐明白了以前对于父母的难以 “接纳” 是源于不够 “理解” 。
还是罗杰斯的那句话最经典!——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2
下飞机后先找的父亲 。
看着父亲在工作中正穿着他最 ‘朴素’ 的衣服,想起了母亲常‘骂’父亲说:“ 家里有那么多好衣服你不穿,偏挑最脏最破的衣服穿 … ”
PS:母亲前段时间刚给父亲买了7条新裤子 ,3件新衬衣。母亲跟父亲截然相反,她总会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
以前我不理解父亲,但现在懂了。
心理学上说:你不能剥夺一个人在痛苦中受益的权利。
父亲表面穿着破衣服,但衣服只是他内心的外化。他真正缺的是爱&关注。
母亲总是一见这情况就“骂”父亲 。久而久之,我也学会了~ ~
之前境界稍微高点时会帮着母亲苦口婆心的劝父亲:“ 爸爸,你有那么多新衣服为什么都放着不穿呢?! 你要穿新衣服,这样才比较好看啊…”
但这次见父亲穿着“简朴”,我不但没劝,反而全程大概半小时的时间一直全神贯注的用很欣赏的眼光看着父亲,极其有耐心的听他对我说话…
父亲的脸上有好几次都放佛被光照亮了一般,其实我知道那是被爱照亮了。
谈话中我一直耐心的倾听父亲说话,唯一插嘴的一句是:“ 爸爸,你感觉现在生活的幸福吗? 工作累不累?…”
爸爸笑着说:“ 一点都不累,我感觉很开心。”
于是我心想:只要父亲开心就好了,至于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那是父亲的自由。没有人应该以“自己开心的方式”去要求别人。
3
我们家的情况很特殊。
外人看,父亲弱势、母亲强势。但在家里,是父亲“欺负”母亲。
母亲挣钱多,但是父亲管钱,母亲用钱时都要找父亲去拿,而父亲常以各种理由不给。父亲情绪失控时,会用类似于“精神摧残”的方式把母亲 ’逼到墙角’ 。
而以我看,父亲弱势、母亲强势。
将近有20年的时间一直延续至今,父母都是分床睡。父亲睡觉时必须胸前抱着被子,同时听着电视新闻的声音才能睡着,而且多年饱受糖尿病的困扰。
不学心理学根本看不懂这些细节背后的含义。
记忆中,父亲每天至少要给母亲打10多个电话,而且总是同一件事情反反复复的说,有时说半天都表述不太清楚。而母亲对父亲回应基本都是一样的:“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你到底说完了没有…我挂了… ”
外人看我爸:你老婆这么漂亮又能干,肯定每天在家偷着乐。
外人看我妈:你老公穿的这么“简朴”,肯定平时花钱非常节约,生活上又不用你照顾。每天“夺命连call” —— 真是找了个爱老婆的好男人啊!
但“外人”从不知道他们俩其实生活的一个快被气死了,一个快被烦死了。这些年里他们一直在小心翼翼的保持着他们之间的平衡。
所以我一直都不太在意别人会怎么看我,也从不评判别人。 因为我知道: 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4
父母间的相处模式:一个追,一个躲。
一个不停“索爱” , 一个就是不给(其实是不知道该怎么给)。越是不给越要 … 于是进入了恶性循环,两个人都很痛苦。
单纯的人:
因为没有防御机制所以内外一致,TA所表达的就是TA心里真实所想的。
反过来,TA一方面会认为别人都跟自己一样直来直往;另一方面也难以读懂复杂人行为&语言背后的深意。
但单纯的人因为没有 “思维内耗” ,所以更容易能一心一意的把分内的事做好。
复杂的人:
为了要适应环境所以自动生成各种“防御机制”。
因而TA所表达的并非直接是TA心里真实所想的,而是经过 “扭曲”后的表达。有时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无法意识的到。
比如,我感觉我父亲自己或许也不太清楚为什么他需要每天打那么多电话给我母亲。
我父亲然是个虽然说不清楚,但很能想的清楚的 “聪明人” ;我母亲然是个虽然能说的清楚,但想不清楚的 “ 糊涂人” 。
所以父亲总能清晰把握住母亲的底限,而母亲总搞不清父亲想要的是什么。
我跟父亲说:妈妈脑子转的没你快,但你表述的总是不够清晰,所以她经常听不懂。
自我防御机制 :
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自我将可怕的东西控制于意识之外以减少或避免焦虑的方法;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向形成、理智化、投射。
简单的说:为了适应环境,而衍生出来的“自我保护”方式。例如:变色龙变色、壁虎断尾…
5
父亲的原生家庭:父亲的童年缺少 “父亲” 。
据说爷爷奶奶的夫妻关系极其糟糕,一见面就吵。后来爷爷年轻时决定一个人到东北工作,一去就是17年。
奶奶说爷爷走的时候父亲才三四岁,去火车站送爷爷时,爸爸一直追着爷爷说:“ 爸爸,爸爸,你抱抱我再走吧 。”
奶奶后来一个人从农村把大姑和爸爸带到青岛,日子过的很清苦。每天四点就要出发上班,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后来没多久大姑也下乡到其他地方了。
初中时的一个小学妹传话说:“ 我妈小时候跟你爸住同一个大院,你爸总是一个人坐在大院里的墙角那边很孤单,也从不跟别人说话…”
等爷爷调回青岛的时,爸爸已经成年开始工作了。他对爷爷奶奶当时关系的回忆是:他俩经常吵架,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回青岛后没几年爷爷就因胃癌去世了。
几年前奶奶去世,大姑非要分我们家在青岛的房子,她坚持说:爷爷奶奶在世时有16平方的房子,她也有份,不分就跟父亲法庭见。
但爷爷胃癌她没照顾几次,奶奶活的最后几年父亲为了照顾奶奶不再工作,而她也没来照顾奶奶几次…
父亲因童年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关注&爱,而一生都在为这个遗憾所追求。
“ 爷爷奶奶的争吵&爷爷之后17年的离开 ” 都打破了父亲作为孩子的自恋,让他潜意识里不自觉的感到自卑 —— “都是因为我不好所以父母才吵架、父亲才离开。”
并非危言耸听,父母常吵架的孩子容易带有莫名的“自卑感”。
父亲真正需要的并非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既能照亮他身上的创伤又能源源不断给他包容 & 爱的人(客体)。
当这部分坑洞填满时,新的力量才能涌现出来。
夫妻关系是平等的。《圣经》上说:“妻子是丈夫的一条肋骨 ” —— 丈夫要学会“保护”妻子,夫妻关系才能平衡 。
但父亲内心是 “匮乏” 的,他需要先通过“索取”来疗愈好旧伤口,继而达到平衡,然后才是给予。
《圣经》:我们爱是因为神先爱我们。
弗洛伊德:自幼充分享受母爱的人长大后会享有自信。“母爱”在此泛指无条件的爱。
其实也有人能通过“靠自己” 来疗愈醒悟,但那需要很多的幸运&很强大的自省能力。
6
母亲的原生家庭:
印象中,我姥姥姥爷虽然会吵嘴但他们很恩爱 。姥姥脾气挺倔,但姥爷一般不太顶嘴。他俩都很单纯,有话直说,也都非常重视教育。认定: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定有收获。
我母亲有2个哥哥,2个弟弟,最小的妹妹比她小十岁。
有的家庭是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这样家庭出来的女儿很容易受冷落。但我母亲享受过:四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待遇,所以自然很受父母珍惜。
母亲童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年新年快到了,她在布店看好了一块花布料想让姥姥买回来给她做件新衣服。姥姥当下说家里没钱不能买,但后来又偷偷买回来熬夜给她做出了新衣服。
这既使妈妈在拜年时得到了“面子”,又由此感受到了来自父母深深的爱&重视。母亲潜意识里是很自信的:我足够优秀来得到我想得到的。
我父母是不能一起出去买东西的。
我母亲会说: 给我看你们这儿最好的。
我父亲会说: 给我看你们这儿最便宜的。
他们常常会因此而戳到彼此的“痛点” …
父亲当年追母亲时是“ 忘我的付出 ” ,追到手时是“ 忘你的索取 ” —— 父亲期待能被母亲“ 医治 ”。
7
我的童年曾经历过父母间许多的争吵与不合。我曾埋怨过,也曾自卑过。
甚至在我人生里的某个阶段曾一度非常希望能 “通过自己的力量” 来改变妈妈,使她能够去多爱爸爸;改变爸爸,使他能够去支撑妈妈。
但如今我发现那些全是我的“ 自恋、自私、自以为是 ”,并不是“爱” 。
爱是尊重,是给予你爱的人自由,并全然接纳其原本的模样。
以前不懂父母,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爱”。
某天我突然明白了:
上帝创造所有人都是“完美”的!如果总是挑剔他人身上的缺点就等于对上帝不敬。
尤其是当挑剔自己父母时就等于辜负了上帝的好意:把你安排在这个环境中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塑造你!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 :我的“原生家庭”对于我的人生而言是多么珍贵的一份“礼物”!
Love's Not Done With YouJason Gray - Love Will Have The Final Word
还是海灵格说的那些话有道理 !
作为儿女,对于父母最重要的爱就是全然的接纳。无论他们是谁,都要接纳其原本的模样。
你恨谁,谁就将你束缚。你爱谁,谁就还你自由。
感谢海灵格,荣耀归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