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是逼近真相的开始。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电影男主角Truman是一个乐观的挑战者。很难想象假如你从小就活在谎言里,那你是否还有明辨真相的能力?但是Truman展示了一种可能性。
从尚在娘胎里就被全世界的观众透过电视机“观看”的楚门,在人生的前三十年中都活在一场旷日持久的逼真的人生戏中,持久到电影一开始,这个“真人秀”就已经播到了几百集。这一场“真人秀”每天24小时在电视上不间断地播出,观众们守在电视机前看,他们参与了Truman前三十年的人生。
他的父母是演员,邻居是演员,甚至连夜夜相处的枕边人也是演员,甚至连这一整个桃源岛都是复制真实世界的大剧场。如此苦心经营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媲美真实的假象,让Truman自以为生活在一个真实世界中。但是虚伪矫饰永远无法彻底掩盖真实。
Truman大学时代遇到的那个心爱的女孩施维亚就是一个意外,她是楚门的世界崩碎的开始。
对于Truman来说一切不寻常似乎从认识她开始。她爱上了楚门,她在沙滩上向楚门说“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但是随即却被制作方派人将她以精神分裂的名义强行接走,带出了楚门的世界。之后Truman按照既定的剧本跟大学认识的女友结婚,走上了中规中矩的人生道路。
其实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一切都是有条不紊中规中矩地按既定轨道运行的,包括他看似圆满的婚姻、稳定的工作还有优渥的生活条件。没有什么好发愁的。这应该已经是普罗众生所希冀的生活了吧,平静安稳、循规蹈矩。既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发愁,也不用烦扰人际关系。小岛上生活简单,人际关系也简单,一个知心好友和一个亲密伴侣就构成了Truman的交际圈。
假如Truman没有发现这种种的不寻常,他也许真的会在这个平静安稳的乌托邦里安稳生活直至老死。但是施维亚的出现是个意外,她的出现让Truman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包括之后Truman下定决心离开小岛也有施维亚的影响。
Truman在施维亚对他说出“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后,就开始关注了身边平静安稳表象下的种种不寻常,否则他不会在“妻子”捧起一罐可可粉时爆发。妻子那个僵硬的姿态、似乎嘴角的弧度都练习好的微笑、形式化的语言还有随之而来的一大段的产品介绍,这些都不应该是正常的生活里应有的。就像Truman爆发时对“妻子”大吼的那样:“你在说什么?跟谁说话?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而朋友马龙也在监控的命令下及时登场解救了“妻子”。
为了纾解Truman的疑虑,制片人在耳机里将准备好的台词告诉马龙,马龙则一字一词地讲这些既定的台词对Truman说出来。当说到“怎么也不会......欺骗你”时,他分明停顿了,心有内疚,却也还是说出了这些台词。他,的确是一个合格的演员。
其实这样看来,这些演员的人生好像比被蒙在鼓里的Truman还悲哀。付出的情感真假难分,每天要按照剧本生活。如果说楚门的生活被放在大众眼下窥探是悲哀的,那这些演员们的生活似乎也好不到哪去。在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戏剧中,现实与戏剧的界限早已不再明晰。最初扮演出来的“假”情感在如此长时间的投射下,难保不会成真。就像马龙对Truman的友情,在马龙艰难地说出“不会欺骗你”时那个不长不短的停顿,他知道其实这一句“不会欺骗你”本身就是一句谎言,这个停顿是马龙对Truman与他之间友情的愧疚。但说到底他成为楚门朋友的前提是,他首先是一个演员。
相比之下,要扮演出爱情的“妻子”角色就更为悲哀。真人秀片头有一段演员的采访,饰演妻子的演员说:“我的生活不分公私,‘真人表演’是我的全部。”何其不幸?想要挣脱谎言枷锁的Truman逃不出去,而扮演他人生活付出感情的演员拼命进来。Truman虽然被蒙在鼓里,可是他这个人本身仍是真实的,他拥有自己的人格,环境的虚假并不影响他的真实。而众演员是虚假环境的同化,是虚伪存在的帮凶。他们本身早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包括马龙为Truman安排的父子相遇,Truman在桥上看到了向自己缓缓走来的爸爸,那个本应在自己的童年海难中去世的男人。Truman单纯善良,看到了在浓雾中向自己走来的父亲,满眼欣喜。而幕后的一切操纵,镜头是否要特写,加强配乐,浓雾调薄,这一切的操纵就是一种情感矫饰的手段,就是为达到感动观众的目的,表面上达到了一种煽情的效果,本质上却仍然是虚伪的。
其实除了Truman,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是假的,但仍然被这样的场面感动,完全就是入戏太深造成的自我感动。而Truman的反应,也让看客们仿佛感同身受一般地感动不已,是真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太匮乏了吗?简直荒诞可笑。相较于一切都是在操纵下的虚饰,他真实的情感表达显得讽刺无比。一切和谐表象下,是令人作呕的虚伪与矫饰,情感的体验仿佛是隔着一层单薄冰凉的医用手套握手,冰冷而虚无。
幕后的始作俑者,制片人Christof,创造了这个他心目中理想世界乌托邦的男人。实际上Truman就是一个试验品,是制片人Chirstof对于他理想世界的试验品。之于桃源岛,他创造了这个地方,是一个上帝般的存在;之于Truman,他看着他长大,24小时的关注,让他像是一个父亲般的存在。有一个画面透露了Christof对于Truma的“爱”:24小时直播的Truman的世界,在他夜间睡觉也不例外,监控屏幕上映着Truman的睡颜。Christof穿着睡袍走到大屏幕上抚着Truman的脸,此时此刻,Truman对于Christof的意义就超出了试验品的初级层面,而达到了情感交换的高级层面,他把Truman看成了自己的孩子,为他创造了一个理想安逸的世界。
这或多或少算是电影的一种隐喻。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自以为这样才是好的,那样才是对的。却恰恰丧失了一个给孩子探寻人生意义,探索世界的机会。而Truman在影片后半段的逃离桃源岛情节则是一种彻底的反叛,对一成不变的反叛,对常规的反叛,对“命运”的反叛。
金·凯瑞对于Truman这个角色的演绎堪称经典。他赋予Truman的经典动作是嘴巴大咧笑开,头部后缩微侧,让他看起来人畜无害,富有亲切感。而Truman对于观众以及制作团队的意义早已不只是一个真人秀主角,而是一个精神寄托。每天守着电视收看节目,Truman的一举一动牵动着看客们的心,他早已成为了观众们的情感投射载体。
为了探寻真相,他突破了自己从小到大生长的环境。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决心不言而喻。试问世上又有几个人能够对自己从小到大生长的环境产生怀疑?看到一切可能已经成为了自己世界中的寻常却还能用不寻常的眼光看待?极具勇气的他选择了逃离,试图用尽一切手段离开这个地方,去外面探索真相。
想办法躲开那些藏在暗处的窥探镜头,努力克服心中对于海的恐惧,弄到一只小船在“海上”航行,即使“上帝”想尽办法刮起大风大浪让船倾翻也无法阻止他要出去的心。观众们都在为他加油鼓劲。他早已不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人。影片最后,当Truman来到桃花岛结界点,船戳“破”了蓝天,他才发现自己所以为的蓝天也只不过是一张略为坚硬的纸板。在短暂的崩溃后,他看到了一道阶梯,沿路往上走去,印有“出口”的门赫然映入眼帘。
一切似乎在推开门进去后就可以还原最本真的面貌,即使真实的世界有可能比这个桃源岛更虚伪更残酷,但首先它是真实的。Christof循循善诱,他企图使用怀柔政策让Truman回心转意,回归桃源岛。而Truman在监控屏幕中背对着他,在长久的沉寂之后,他只是转过头来看着不知隐匿于何处的镜头说着他那句经典的招呼:假如再碰不见你们,祝你早、午、晚都安。话毕他用他招牌的经典动作,头一缩一侧,嘴角咧到最大的笑,定格了这个长达三十几年的真人秀的最后一帧,为它带来了一场完美的谢幕以及他善良达观的情绪感染。之后缓慢优雅地鞠躬,转身,坚定而庄重地走进那个真实的世界。
他的逃离是一场人对命运的搏斗。Truman离开后,电影给了酒吧观众反应的镜头,观众们也为他欣喜,鼓掌欢呼,喜极而泣;给了浴缸泡澡老头观众镜头,他气急败坏,双手锤着浴缸里的泡泡,摇头晃脑一脸不情愿与伤心难过;给了保安室里的保安镜头,两个保安满面笑容,相互击掌,为他喝彩;给了两位穿着睡袍坐在沙发上抱着印有Truman头像抱枕的老太太一个镜头,她们一脸欣慰,满面笑容。
也许只有浴缸老头作为观众的反应是消极的,但也正是反映了Truman作为精神寄托的存在,他已经成为了这些看客生命意义的一部分。他走得洒脱,但留给他们的是回味无穷的记忆。而其他的观众,就像保安室里的两个保安在节目停播后电视变成白花花的画面时那平常的语气:“还有什么节目?看看还有什么。”他们感受到了从Truman那里所传递而来的精神治愈力。最后在海洋里的抗争的Truman颇具英雄主义光辉,这是最好的结局,于里于外来看,都是。
至于Truman,也许未来离开桃源岛来到的真实世界的Truman会对现实感到失望、感到厌倦、感到疲惫,但是我相信他不会后悔离开桃源岛这个对于真实的选择。
还是那句话,现实也许会很残酷,但至少它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