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遇到了一件事。
工作中,一位小同事犯了错,被上级领导在工作群里直接追究。领导很气愤,言语很直接,我在一旁缓和着气氛,而那个小同事全程没有冒泡。
十几分钟后,我刷到了她发的朋友圈,她说,自己总是自以为是。这已经是我微信加她好友一个月以来,第5次看到她全盘否定自己的言论了。
我理解很多人在遭遇挫折或低潮时会把目光一味地聚焦在消极的一面,苛责自己,完全屏蔽自己的优点,陷入一种自我价值感极低的状态。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才能认识自己的优点。一旦被否定,便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他们非常害怕听到“你不行”、“原来你就这样啊”的评论。
七年前有一件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事情。
那一年,读五年级的弟弟和街坊邻居的孩子在玩耍中起了争端,双方动起手来。爸妈很生气,对方的家长也找到了家门口。当天晚上,大人们的情绪都很激动,几欲动手。弟弟在对方找上门时,把自己反锁在卧室里,躲了起来。我觉得他惹了这么大的事,自己却躲起来,也很气愤,隔着门数落了他好几句。
因为我们残酷的指责,他的性格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段时间里,一直小心翼翼,害怕再次犯错,饭桌上也不敢随便开口。
勇敢地面对否定,是需要勇气的。
这种勇气建立在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客观的评价的基础上。无法正视自我,一旦犯了错,人就会像海浪翻涌中的一叶孤舟,时刻面临着被巨浪吞没的危险,岌岌可危。
几个月前,跟心理咨询老师聊到了过往的一些事情。老师听完后,她说,我感觉你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证明你的价值!瞬间眼眶就红了。是,我做的很多事情都曾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从中寻求自我价值。
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如果自我价值存在与否仅取决于别人的看法,我们会像悬崖边上摇摇欲坠的石头,时刻担忧滑落深渊时那种可怕的坠落感。
在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我价值感从何而来?
1、自我价值感最早来源于父母的无条件接纳。
若父母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会树立“无论我怎样表现,他们都爱我,我都是有价值的”的观念。长大以后,这个孩子不惧怕失败,敢于尝试。没有被完全接纳过的孩子,也会只接纳自己好的一面,不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
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不敢冒险,不敢大胆尝试。主要是因为自己只接纳成功,不接纳自己可能的失败。挑剔别人,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追求完美。成功时,快乐的时间很短;不成功时,情绪低落的时间很长。
2、自我价值感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后天产生并逐渐建立发展起来的。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儿童在发展早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后逐渐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得到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反馈,才形成并发展起自我价值感。
也就是说,自我价值感的的发展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与反馈,另一方面是自我的认知。
极度害怕自我价值被否定的人有一个共性:他们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自身价值的高低有无极大地依赖于外界的信息。别人一旦对自己提出异议,就很容易陷入消极的状态:为什么我没能完成好这项任务?我上次的任务也是没完成好?我怎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为什么我这么差劲......
3、在情绪上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自我价值感是很低的。
从小,你的喜怒哀乐都没有人“共鸣”过,没有人和你一起快乐,陪伴你的悲伤,合理的释放你的愤怒,在精神上,你其实是孤独的。于是你会认为自己是没有太多价值的——情绪没人理会,当然没有价值!
综上可知,自我价值感低往往源于被爱得不够。
那么在早期被爱得不够,造成自我价值感低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自我价值呢?
我之前尝试过这样做:每当遭受一次挫折,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努力去完成目标。用这个目标实现后的自信去填补每次遭受挫折的低落。
这个方法慢,但有效。
高三有一次上讲台问化学老师问题,可能是我表达得不清晰或提的问题太奇怪,遭到了老师和围着的一票同学的嘲笑。对于当时学习压力大、又价值感低的我来说,那是可怕的。
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我跟自己说,我要在一个星期内认真做完化学模拟卷十四张。认认真真做完套卷及题型总结后,我发现很多题目思路都是一样的,做起题来顺风顺水,因此化学成绩也上升了一个阶梯。
这个过程中,完成目标的自信与被嘲笑的自卑相抵,让我知道其实我偶尔也可以做好。
当这样的做法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观念再三地强化,自身的优点便在心里越发显露出来。我开始知道,我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是有价值的。我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有很多,你说我不行,只能说明这件事情上我需要更加努力,但并不等同于我没用。
很高兴面对否定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希望你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