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文章曾经说:快乐的感觉源自于美好的关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存在关系之中,所以关系很重要。
关系,就是人和人之间互动,产生的结果。心理学家比昂认为人和人的互动其实只有三种:
我爱你,我恨你,我了解你。
只有全然地去爱,去恨,去理解,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实际去感受,我们才算是真正的活着。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像行尸走肉一样,像一个毫无感情的机器人,规律地、机械化地过着每一天的生活。这种失去活力.、奄奄一息的感觉,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憋住爱、憋住恨,并抽象地活着。
负知识
抽象地活着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我们活在自己的大脑之中,用自己的想象和猜测去理解周围的人,于是没有真正的交流。
可是事实却常常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也很容易和其他人产生隔阂,因为没有太多的沟通,自己其实并不了解其他人,自己却不知道,一旦脱离现实太远,身边的人也会慢慢的远离你,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很奇怪。
即便是抽象地活着,还是可以正常生活,但仅限于自己的世界里,以及能够接受这个抽象世界的人,可想而知,生活就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小,最后可能只剩下自己。
抽象地活者还有其他种形式,比如一个人坐下来就侃侃而谈,跟你讲大道理,各种抽象的哲学问题,你可能会觉得很难跟这样的人沟通。
先是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够,但其实是因为那些道理,说起来很容易,却很难在现实生活当中实际去实践和感受。所以你会觉得很难进入话题里,可对方却仍然自得其乐,不停地在“思考”,越讲越开心。
这种活在抽象世界的状态,比昂称之为「负知识」。
负知识的另一种形式是,一个人的生活,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早就被安排好,几岁上学?几岁开始工作?几岁结婚几岁生小孩,生几个孩子?
这倒不是说预先规划自己的人生不好,但是,当我们注重计划多于自己的感受,当我们决意要去完美地执行每一项计划时,我们就会渐渐走进自己构筑的那个抽象的世界。
这也很容易把人拒之于外,很少人愿意走进“你的世界”,那里面有太多规则需要遵守,以至于让人不舒服而窒息。
不要被头脑绑架,一,不要用思想去理解别人,去理想化一个虚拟世界,而是真实地去爱,去恨。
负爱
那什么又是憋出爱?
憋着爱,就是我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爱,甚至不愿意去尝试爱一个人。我们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点害怕,一旦表达自己的爱意,被拒绝怎么办?
被拒绝,背后的含义就是自己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我们不敢去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想接受这残酷的事实,我们就会逃避去爱。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因此习惯成为选择别人的那一方,表面上好像是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上,可实际上是不想要伤害自己的自恋,不敢去碰触内心最虚弱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可能因为害怕离开而憋着爱。每一段关系一旦开始就会有结束,如果曾经有过结束关系后,心碎甚至悲痛的经验,那么我们也会害怕爱,因为我们害怕再次尝受那种痛苦。
控制自己不去爱,虽然这样,自恋就不会被破坏,也不用体会分离的痛苦,可是我们也失去爱恋的机会,失去能力去展开更深远的关系。
负恨
类似的,我们也会害怕去恨,因为担心这样会伤害别人,所以我们会去隐藏恨意,可是这种恨意,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最终恨意会转向自己,认为自己不好,或者转向第三者,把心中的不满都投射到第三者身上。
你想那些只能爱却不能恨的人,是不是永远都处于弱势,好像总是缺乏什么力量?
有时候一个服服帖帖伺候你的人,反而没有吸引力,因为他只有爱,却不敢恨。相反的,有自己的坚持,甚至有点大男人主义的人,容易在群体之中成为更具魅力,成为领导者。
那么该如何去恨呢?这里的恨,当然不是拳打脚踢,真的去伤害对方、杀害对方。
所谓的恨,是正确地表达你的感受。让对方知道你不喜欢这样,你觉得这样是不好的、不对的。尝试用行动去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透过不合作的方式,或者偶尔当一个坏人。
心理学家海灵格说:
爱的时候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多一点,恨的时候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少一点,如此一来,就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循环。
在关心里面去爱,去看,并从爱恨之间了解彼此,这就是活着。
今日思考
有爱有恨,才能更好地建立一段关系。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或反例呢?欢迎你的分享
参考资料
得到专栏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情感05│负爱、负恨与负知识》
得到专栏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情感07│去爱、去恨、去了解》